|
|
|
| 发布日期:2014-01-10 15:44 信息来源:眼科 作者:罗兴中 访问次数:
|
|
我在门诊常碰到老年眼病患者诉说这样的经历:眼皮睁开时感觉眼前有“小虫子”飞来飞去,但是有时又没有,如此反复出现。他们问我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其实,这就是老年“飞蚊症”的临床表现。针对此病在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门诊较多见的情况,我在此谈谈此病。
这要从人眼的生理状况讲起。在我们的眼睛里,占4/5容积的都是玻璃体。正常情况下,玻璃体呈凝胶状态,不能再生,具有塑形性、黏弹性和抗压缩性。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步入老年阶段后,玻璃体逐渐会发生一些变化,主要是胶样玻璃体逐渐液化。与此同时,组成支架的胶原纤维也发生变化,浓缩聚集而形成混浊体。当这些混浊体移近视轴,被外界光线投影到视网膜黄斑区时,患者眼前就会出现漂浮物:有的像圆圈、有的像弯曲的线、有的像烟尘、有的像蚊子、虫子、苍蝇……漂浮物的形状各式各样,随着眼前的转动,上下、左右飞来飞去,漂浮不定。这种症状,被称为“飞蚊症”,属生理现象,可不予治疗。但有的患者反映,有时候眼前出现的漂浮物并不明显,那是因为当混浊物体被投射到无视网膜结构的视盘上或者不在视网膜上产生清晰的影像时,可以完全消失或变得模糊不清而不被发现。那么,是否所有眼前出现的漂浮物都是生理现象呢?不是。如果眼前出现的漂浮物数目很多,出现突然,症状重,变化大,并伴有明显视力下降,眼科检查能见到明显的混浊物,则需进行积极处理。
产生老年性玻璃体混浊的真正原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它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长年的眼球运动使玻璃体内的透明质酸与胶原纤维相互分离,胶原纤维与透明质酸随人的年龄增大而发生生化改变,长期光照、视网膜代谢产生自由基以及内分泌等因素均可导致玻璃体液化。另外,老年人玻璃体周围的晶状体、睫状体、视网膜的基底膜的变性与增厚,也会导致视网膜内界膜与玻璃体皮质间的联系减弱,从而造成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有的甚至可诱发视网膜裂孔和视网膜脱离。因此,患者眼前突然出现大量漂浮物时必须注意,应及时上医院进行检查。若发现了视网膜裂孔,宜行激光光凝或冷凝治疗,以防止视网膜脱离的发生。对于已发生视网膜脱离的患者,则应进行手术治疗。
最后我想提出的是,老年人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疾患引起的玻璃体积血性混浊,临床上为数不少,而这类患者经药物治疗往往有一定疗效。对这种玻璃体混浊,需要区别对待:对病程短、较新鲜出血者,以止血为主,可口服云南白药、安络血片等;若出血稳定可采用中医辨证治疗,以活血化瘀治疗为主;若为陈旧性出血,可用软坚散结重用活血化瘀药物,待出血被吸收能看清眼底时,再予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以决定是否要行激光光凝治疗。同时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根据玻璃体积血的原因进行治疗。对出血量大,且反复出血、用药物不易吸收者,则应做玻璃体切割手术。
2013年第10期《老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