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版“美国膝关节骨关节炎治疗指南”介绍
膝关节痛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骨科问题之一,其中最多见病因是骨关节炎,也称骨质增生或膝关节退变。
膝关节由股骨、胫骨和髌骨组成,与所有关节一样,这三块骨头相互接触部分的表面被光滑而有弹性的软骨覆盖,以减少摩擦、吸收震动。但软骨细胞不会再生,关节表面的软骨只会越磨越薄、越老越少。作为人体最大的关节,膝关节几乎承载着整个人的重量,上下台阶、跑、跳、下蹲时,软骨面所受的压力和摩擦力更会成倍甚至十余倍增加,因此,膝关节最容易发生骨关节软骨磨损和退变。随着年龄增长和磨损的累积,关节内的磨屑会刺激机体产生炎性反应,引起关节滑膜肿胀、渗出、骨质增生、关节变形等病理改变,自然会造成疼痛、活动障碍等症状,这就是骨关节炎的成因和演变过程。由此可见,骨关节炎的治疗重在“养”字。要减肥,尽量避免加重关节磨损的动作,如爬楼、登山、打太极、蹲便等需要负重屈膝的动作,以散步代替跑步。同样,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治疗也是围绕着保护软骨在做文章。
但是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治疗却走了弯路。如人们曾希望通过服用氨基葡萄糖类或软骨素类药物减缓软骨退变,通过注射玻璃酸钠营养软骨并增加关节腔的润滑性,通过关节镜下的滑膜清理减轻炎症。随着大量循证医学证据的出现,2014版“美国膝关节骨关节炎治疗指南”已明确提出不推荐使用“氨基葡萄糖类或软骨素类药物”,不推荐“关节腔穿刺冲洗或初次发病即进行关节镜下冲洗清理术”;认为“支具、针灸、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疗效不确定。获该指南推荐的方法是保养关节(已如前述)、止痛药和短期内慎用激素,推荐的手术方法为“有相应症状的半月板损伤或关节内游离体者可施行关节镜手术”、“对轴线不正的单间室症状者可选择截骨”。
推出该指南的美国骨科医师学会(AAOS)认为:关节置换术在终末期骨关节炎的治疗中有着巨大的价值,但是绝大多数患者的病情还没有严重到非进行关节置换的程度。他们仅仅是“轴线不正的单间室症状者”。
膝关节骨关节炎中“轴线不正的单间室症状者”指的是因各种先后天因素导致的下肢“不直”,最常见的是所谓“O”形腿和“X”形腿。以导致“O”形腿的膝内翻为例,股骨内髁与胫骨内侧平台组成的内侧间室(即关节的内侧半)压力一定大于由股、胫骨外侧部分组成的外侧间室,原本应由内外侧间室平均分担的力量变为内侧挑大樑了,自然会出现“单间室症状”。“截骨”的目的就是要将歪了的骨骼截断矫正并固定,骨折愈合后就可以恢复内外侧间室的均衡受力,让久未出力的外侧间室重挑担子,已经受损的内侧间室得以修养生息,从而缓解症状,并延缓全膝骨关节炎的发生发展。
截骨术是在关节外进行的,相对于骨结构破坏较大,一旦感染又控制不住只能取出假体的关节置换手术来说,创伤小,风险低,术后本体感觉好,活动灵活且不受限制。大量文献报道,截骨手术优良率可达90%以上,术后可推迟十余年做膝关节置换手术,从而可能避免直接置换关节因假体寿命问题重做的翻修手术,甚至可以避免换关节。
然而,国内医生却不太会告知病人还有截骨这种介于保守治疗与关节置换之间的手术方法可供选择,国内的截骨手术量也很少,仅北京积水潭医院有大宗长期随访的报道,其它医院只是零星做些。究其原因,手术质量难以保证是开展截骨技术的主要障碍之一。截骨手术成功的关键不仅取决于测准偏差,算好需矫正的度数,规划好从哪截、怎么截、截去(或垫高)多少等术前计划,更有如何才能精准截骨,忠实实现术前计划的问题。再高明的医生,也未必能保证每台手术都完全按术前计划完成,由此也影响了骨科医生对这种手术的信心和实施截骨手术的数量。
随着数字骨科的兴起,精准截骨问题得以迎刃而解。作者在为一名因膝内翻导致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老太太治疗时,应用3D打印技术创新性地设计制作了一种截骨导板,以导板为模具,作者简便快捷、分毫不差的实现了术前计划。术后1月,患者已无膝痛,立正时双膝也能并拢了(附图)。
有理由相信,3D打印导板等数字骨科技术将助推截骨手术的开展与普及,为许多原本要进行膝关节置换的患者挽留住进化得天衣无缝的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