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发布日期:2016-07-20 08:55 信息来源:中医科 作者:廖金标 访问次数:
|
|
“橘皮苦能泄能燥,辛能散能和,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陈皮有三大类作用:一导胸中寒邪,二破滞气,三益脾胃。陈皮放置的时间越长,其功效就越强劲。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可见,陈皮是一种用途十分广泛的中药。例如止痰、止泻、化痰、平喘、消胀等。
2、止呕
呕吐,呕者有声无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一般合称呕吐。呕吐原是多种的,例如:外邪犯胃,食积伤胃,痰浊内阻,肝气犯胃,脾胃虚弱,胃阴水足,胆热犯胃。今从胃热型治之,其原因:热邪犯胃、胃失和降,其症:呕吐声洪亮,口臭烦渴,呕吐声连续不断面红,舌苔黄,舌质红,脉弦数滑,多见妊娠恶阻的病人,治宜清胃热降逆止呕,方用橘皮竹茹汤。
橘皮竹茹汤(《金匮要略》)
【组成】橘皮9克(二斤)、竹茹9克(二升)、生姜9克(半斤)、人参3克(一两)、甘草6克(五两)、大枣5枚(三十枚)
水煎服。(原方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日三服。)
【功用】益气清热、降逆止呕。
【主治】胃虚气逆偏热证:呃逆呕吐,不思饮食,舌嫩红,脉虚数。
【方解】本方为治胃虚气逆偏热所致的呃逆及呕吐等证而设。呃逆一证有寒、热、虚、实之分,本方所治为胃虚有热。如久病胃虚或吐、下耗伤胃气,胃阴爱损则生虚热,胃气失于和降,上逆于喉间,则呃逆有声,或伴呕吐,不思饮食,舌嫩红,脉 虚数是胃虚挟热之象。治宜益胃气,清虚热,降呃逆,止呕吐。方中橘皮理气健脾,和中止呕;竹茹清胃热,止呃逆,二味既能清泄胃热,又能降逆止呕,故为主药;人参补脾益气和胃,配大枣、甘草以增强补虚之功,並有甘温除热之用。诸药合用,使胃虚得补,胃热得清,胃气得降,则呃逆、呕吐诸症自解。
【临床运用】
(1)本方证为有虚兼热,气机上逆所致;除呃逆、呕吐之 主症外,应以虚烦气弱,舌嫩红,脉 虚数为使用要点。
(2)《集騐》疗妊娠呕吐不下食。(《外合秘要》)
【使用注意】
呃逆属于实热或虚寒者,不宜使用。
【附方】
(1)新制橘皮竹茹汤:杏皮9克(三钱)、竹茹9克(三钱)、柿蒂七枚、姜汁三茶匙(冲)、治阳明湿温,气壅为哕者。(《温病条辨》))济
(2)生橘皮竹切汤:即本方加茯苓、半夏、麦冬、枇杷叶组成。主治胃热多渴,呕哕不食。(《济生方》)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