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发布日期:2016-07-21 08:20 信息来源:中医科 作者:廖金标 访问次数:
|
|
“橘皮苦能泄能燥,辛能散能和,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陈皮有三大类作用:一导胸中寒邪,二破滞气,三益脾胃。陈皮放置的时间越长,其功效就越强劲。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可见,陈皮是一种用途十分广泛的中药。例如止痰、止泻、化痰、平喘、消胀等。
3、止泻
泄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溏薄,甚至如水样,也可完谷不化、一般不挟脓血,也无明显的里急后重,腹痛或有或无。
泄泻的原因虽复杂,但总然较是脾胃功能的障碍,所以有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的说法,在病邪方面则与“湿”的关系最大。外感湿邪,食物不能消化,水湿内生,均可形成泄泻,在治疗上应以调理脾胃,祛湿为主。同时根据不同的情况,肝气多因情绪紧张、恼怒或忧郁等,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患者每当情绪波动时,即引起腹痛、泄泻,常伴有胸肋胀闷、暖气、少食,脉多弦,治疗以调理肝脾,理气化滞。此时往往多见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肠炎,可选用痛泻要方加减治疗。
痛泻要方《丹溪心法》
【组成】白术90克(炒三两)、白芍60克(炒二两)、陈皮45克(炒两半)、防风30克(一两)
可作散剂或丸剂;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原方或煎或丸或散,皆可用。久泻加升麻。)
【功用】舒肝健脾,缓急止泻。
【主治】肝郁脾虚痛泻证: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舌苔薄白,脉弦缓。
【方解】本方为肝郁脾虚之痛泻而设。肝旺脾虚,木郁乘脾,脾湿不运,形成腹痛肠鸣泄泻,而腹痛不因泻利而缓解为其特征。与“伤食腹痛,得泻痛减”者不同。治宜舒肝健脾,缓急止泻。方中白术甘能益气健脾,苦能燥湿,善治脾虚湿困之腹泻,白芍药酸敛肝气,以制其疏泄太过,可为白术止泻之助,更能柔肝缓急,为治腹痛之要药,二味为痛,泻之主症而设,故《景岳全书》称本方为“白术芍药散”。防风辛能疏散肝风,且香可舒脾,一般作为脾之引经药,具有止痛止泻作用;陈皮辛温行气,可助芍药以止痛,善能燥湿,尤且白术以止泻。四药合用,使肝之强者有所制约,脾之弱者,有所培补,以成止痛止泻之功。
本方为肝旺脾虚,肝木乘脾之证而设,方中何以用防风不用柴胡疏肝。一是柴胡虽为疏肝要药,但其性偏燥,古有“柴胡劫肝阴”之说,今取防风入肝质润,可疏肝风,条达肝气,功同柴胡,但无耗阴之弊;二是防风为理脾之引经药,如李东垣说:“若补脾胃,非此引用不能行”;三取防风有祛风胜湿之能,胜湿则可助白术止泻,为柴胡作用之所无。因此,本方取防风而不用柴胡。
【临床运用】
(1)本方证为肝脾失调,运化失职所致;除见腹痛、腹泻并作之主症外,应以腹痛不因泻利而减为使用要点。
(2)因方中防风有疏风解表作用,故对痛泻兼有轻微外感者,亦能使用。
(3)本方用于痛泻时,若兼气滞甚者,可加香附子、木香以行气止痛;若脾虚甚者,可加人参、茯苓以益气健脾;若兼外感风寒者,可加苏叶、生姜以行气解表。
(4)本方用于小儿消化不良腹泻,可以山楂以消食;小便不利者,加滑石以利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