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发布日期:2016-07-21 08:24 信息来源:中医科 作者:廖金标 访问次数:
|
|
“橘皮苦能泄能燥,辛能散能和,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陈皮有三大类作用:一导胸中寒邪,二破滞气,三益脾胃。陈皮放置的时间越长,其功效就越强劲。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可见,陈皮是一种用途十分广泛的中药。例如止痰、止泻、化痰、平喘、消胀等。
4、化痰
在外感咳嗽、慢性支气管炎等病人多有咳嗽痰多的表现,痰有风寒型、风热型、风燥型、肝火型、脾虚型,还有湿痰型等。痰浊阻肺气,肺失宣降,其特征:痰白质稠、量多、胸闷、泛恶、周身困重,咳痰较畅、口淡食少,身重肢困、大便溏、尿短色清、舌苔腻白或白滑,脉缓或弦滑,治疗方法燥湿化痰,以二陈汤加减治疗。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半夏9克(五两)、橘红9克(五两)、白茯苓6克(三两)、甘草3克(炙一两半)
加生姜五片、乌梅一个,水煎服。(每服四钱,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渣热服,不拘时候)。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胸膈胀满,恶心呕吐,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
【方解】本方为治湿痰证而设。《纲目》曰:“脾无留湿不生痰,脾为生痰之源。”痰由水湿凝聚而成,水湿之成源于脾气不运。若脾失健运,则聚湿而成痰,痰随气升,上犯于肺,肺失清肃则咳嗽痰多;痰阻气机,则胸膈胀满,痰浊犯胃,胃气上逆,失其和降,则恶心呕吐;痰为阴邪,阴浊凝聚,阻遏清阳,则眩晕心悸。治宜燥爆炸化痰,和中降气。方中以半夏为主药,辛温体滑而性燥,入肺燥湿化痰与止咳,入胃和胃降逆止呕。陈皮理气燥湿,芳香醒脾,助半夏化痰使气顺则痰降,气化痰亦化,即治痰先治气之意。茯苓甘淡,甘能运脾,淡能利湿,脾复健运之职业,水湿从小便而出,则湿无所聚,痰自不生,是兼顾其本之法;甘草和中益脾,脾健则足以制湿;生姜降逆化痰,既可制半夏之毒,又助陈夏以行气消痰,用少量乌梅收敛肺气,与夏、陈相伍,散中有收,相反相成,使痰去而肺气不伤,既可兴肺之开合,又有欲劫之而先聚之意。半夏、陈皮均用陈久者良。陈久者,温中而无峻削之虑,为中卅之圣剂,故名二陈。
【临床运用】
(1)本方证为脾虚湿困,聚湿成痰所致,除见裹足不前痰多色白之 主症外,应以苔白厚润、脉滑为使用要点。
(2)本方为治痰的基础方,可用于各种谈证。如咳吐稀痰,胸膈满闷者,加干姜、砂仁,温中祛痰;痰黄而稠加瓜蒌、黄芩、竹黄,清热化痰;痰粘难咯者,加瓜蒌、杏仁、贝母以润燥化痰;痰核聚于咽喉,吐之不出,咽之不下者,加香附,枳壳、郁金,行气解郁化痰;食积痰嗽,嗳腐吞酸,脘胀纳呆者,加莱菔子、神曲、枳壳,以消食化痰;肢体沉重、腹胀食滞、嗜卧。面黄脉缓者,加苍术、白术、木香,燥湿化痰;痰清稀如水,体乏肢冷,小便不利,苔润脉 沉者,加桂、附,湿阳化痰;顽痰流注经络,肌肤,成痰核痹疠者、加牡蛎、玄参、海蛤、芒硝、昆布、海藻、化痰软坚散结。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