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发布日期:2016-07-23 08:36 信息来源:中医科 作者:廖金标 访问次数:
|
|
“橘皮苦能泄能燥,辛能散能和,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陈皮有三大类作用:一导胸中寒邪,二破滞气,三益脾胃。陈皮放置的时间越长,其功效就越强劲。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可见,陈皮是一种用途十分广泛的中药。例如止痰、止泻、化痰、平喘、消胀等。
9、伤暑
伤暑是伤于暑邪。暑天有二个特点,一是气候炎热,二是雨水较多,比较潮湿。因此,暑邪致病不仅有明显的季节性,而且表现出热邪和湿邪致特点。
暑病以热邪为主的称为暑热,主要表现出高热、口渴、心烦、脉洪大等症候,治疗以清热为主。以湿邪为主的称为暑湿,主要表现出胸闷、不思饮食、腹泻、舌苔腻症候,治疗以化湿为主。
暑湿病机:大致同风寒,但湿为阴邪,其性未明或易损脾气和阻滞气机。其特点:头身沉重、头胀如裹,关节酸痛,胸闷呕恶,腹泻或便溏不爽,舌苔黄腻或白腻,脉濡。治法:解表化湿,用藿香正气散。
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各30克(各一两)、藿香90克(三两)、白术、法夏曲、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苦桔梗各60克(各二两)、甘草75克(二两半)
为散,每服6-9克,生姜、大枣煎水调下。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原方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热服,如欲出汗,衣被盖,再煎并服。)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表寒里湿吐泻证:恶寒发热,头痛,胸脘满闷,呕吐,腹泻,肠鸣腹痛,舌苔厚腻等。。
【方解】本方为外感风寒,内伤湿浊而设。外感风寒,卫阳被遏,故恶寒发热头痛;内伤湿浊,湿阻脾胃,引起气机不畅,故胸脘满闷,肠鸣腹痛,引起胃气上逆,故呕吐,引起清阳下陷故泄泻;舌苔厚腻,是湿浊内盛之征;治宜解表化湿,理气和中。方中藿香芳香化浊,调气和中,辟秽止呕,并可发散寒邪,故为主药,并以名方;苏叶、白芷、桔梗散寒解表;半夏、陈皮燥爆炸行气,降逆和胃;大腹皮、厚朴理气化湿;甘草、姜、枣调和脾胃。诸药合用,使风寒散,湿浊化,脾胃和,则寒热呕泻诸症自解。
【临床运用】
(1)本方证为外感风寒,脾胃湿阻所致;除见风寒表症外,应以脘腹胀满,呕吐泄泻,舌苔白腻为使用要点。
(2)四时感冒,特别是夏令暑湿,而具呕恶;肠鸣泄泻,或伴寒热头昏闷胀,用本方解表和中,化湿利水,疗效甚好。
(3)初入异地,水土不和,或遇山岚障气,湿浊秽臭,伤及中焦而为呕吐,或为泄泻,或吐泻并作者,均可应用本方。
(4)表邪较重者,可加荆芥以发汗解表;挟暑,可加香薷解表祛暑;兼食积,可加神曲、麦芽消食和中;腹泻甚者,加苍术、扁豆、苡仁以燥湿止泻;尿少而黄者,加车前草、泽泻除湿利尿。
【使用注意】
(1)本方药多辛香温燥,阴虚火旺者忌用;若口渴而苔黄腻者慎用。
(2)作汤剂,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影响疗效。
【附方】
(1)本方去苏叶、白芷、生姜、半夏、桔梗、白术、甘草、大枣,加杏仁、神曲、麦芽、茵陈,名一加减正气散。治脘闷腹胀,大便不爽。(《温病条辩辨证》)
(2)本方保留藿香、桔梗、陈皮、厚朴、再加防已、薏苡仁、通草、大豆、黄芩,名二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辩辨证》)
(3)本方保留藿香、茯苓、陈皮、厚朴,再加杏仁、滑石,名三加减正气散。治苔见黄色,大便不爽者。(《温病条辩辨证》)
(4)本方保留藿香、茯苓、陈皮、厚朴,再加草果、山楂、神曲,名四加减正气散。治胸脘痞满,脉见右缓,舌苔白滑者。(《温病条辩辨证》)
(5)本方保留藿香、茯苓、陈皮、厚朴,再加大腹皮、苍术、谷芽,名五加减正气散。治脘痞便溏者。(《温病条辩辨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