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发布日期:2018-02-09 17:03 信息来源:消化内科 作者:刘晖 访问次数:
|
|
医案回顾:
南昌县的陈女士今年38岁,去年体检发现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但平时并没什么不舒服的感觉,饮食也很讲究卫生,听说幽门螺旋杆菌可以致癌,对此她困惑又担忧。为什么会感染这种细菌呢?她去过几家医院,有的医生说要治,有的却说没症状,没必要吃抗生素。这种菌对身体危害大吗?到底要不要治疗呢? |
幽门螺旋杆菌(简称Hp)是存在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的一种螺旋状细菌。一般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临床过程是这样的:幽门螺旋杆菌经口到达胃粘膜后定居感染(口-口、粪-口传播),经数周或数月引发慢性、浅表性胃炎,数年或数十年后发展成为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慢性萎缩性胃炎等,而后者是导致胃癌最危险的因素。
其实有不少体检查出幽门螺杆菌阳性的人,本身并没有消化道的不适症状。这种情况下,要做的不是立马杀菌,而应该做一次胃镜。然后根据胃镜检查的结果,再决定杀不杀。另外,体检时检测幽门螺杆菌的也并不一定靠谱。特别是抽血检查,即便显示阳性,也只是代表有抗体,并不能说明就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呈阳性。相比较而言,呼气检查更准确。
可是,幽门螺杆菌不杀会得胃癌呀,与其留着观察,为何不一杀了之?如今,大部分人对于幽门螺杆菌的态度都是如此。
对于幽门螺杆菌,为何不能“格杀勿论”?因为杀完之后,如果还以同样的生活方式生活,还是可能再次感染,这个比例每年有5%左右。中国人吃饭是聚餐式,幽门螺旋杆菌通过饮食、唾液传播,这也使得儿童中被感染的人群很高。很多习惯不仅仅是习惯,还是一种文化。让中国人都全都采用分餐制进食,并不现实。
当然,会再次感染并非“不杀”的主要原因,最重要的是,如果杀得不恰当,反而会使得细菌获得耐药性,变得越来越顽固。
但以下人群合并HP感染是需要根除HP治疗的:
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HP阳性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慢性胃炎伴胃黏膜萎缩或糜烂、早期胃肿瘤已行内镜下切除或手术胃次全切除、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PPI) 、胃癌家族史、计划长期服用非甾体消炎药(NSAIDs)(包括低剂量阿司匹林)、不明原因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其他(淋巴细胞性胃炎、胃增生性息肉、巨大肥厚性胃炎)
幽门螺旋杆菌的根治并不复杂,一般采用四联疗法::铋剂+质子泵抑制剂+2种抗菌药物组成。抗菌药物组成方案有4种:(1)阿莫西林+克拉霉素;(2)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3)阿莫西林+呋喃唑酮;(4)四环素+甲硝唑或呋喃唑酮。疗程一般为10-14天。特别需要提醒的是,使用合适药物和方案治疗后,患者还需再次复查,确定已经根除。否则,以后再杀就会更难。
因此,建议陈女士可以先做一个胃镜检查,结合胃镜情况再由医生决定要不要根除HP治疗。会不会得胃癌,不是这一个因素决定,还与遗传、饮食、环境等因素有关。改善生活方式,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都是很重要的方面。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