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仁医科普丨三伏天“情绪中暑”,心血管病患者小心“中枪” |
| 发布日期:2021-07-29 16:04 信息来源:省心血管病医院四科 作者:陈丽燕 访问次数:
|
|
| 众所周知,南昌是出名的“四大火炉”之一,进入三伏天,38℃的高温不仅是“烤”验身体也考验心理。情性急躁,增强好胜A型性格者这个时候更容易“中枪”。心血管患者不仅身体容易中暑,而且“情绪也易中暑”。
张老,78岁,突发心绞痛不适紧急联系江西省人民医院—江西省心血管病医院四科主任医师李林锋,2021年7月15日10:30,门诊以“冠心病”收入院。据患者主诉晨起浇花后,在室外散步时突发心绞痛不适,大汗淋漓、头昏等不适,而且最近动不动容易发脾气,和家人吵架。根据患者病情,医护工作者给予患者冠心病二级预防等对症处理,还特别给予患者情绪降降温的措施。
心静如莲
患者本次发病的原因是哪一些呢?李林锋分析:对于心血管疾病来说,它主要的发病是由于高血压、血液粘稠、吸烟以及血管壁平滑肌细胞非正常代谢等原因引起。在 35℃以上的高温天气,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明显上升。夏季特别是天气持续闷热时,人体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明显加快,皮下血管扩张,血流量比平时增加 3-5 倍,心脏负荷显著加重。其次,夏季人体出汗多,机体水分随汗液大量蒸发致血液黏稠,易导致心脑血管缺血甚至栓塞。另外,天热使人容易情绪“中暑”,引发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小动脉异常收缩,导致血压上升、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增强。再加上昼长夜短,睡眠质量“打折”等因素,患者易出现心绞痛、心律失常、脑梗塞、心肌梗死等疾病,甚至发生猝死。
针对心血管患者的“双中暑”,李林锋给广大的冠心病患者支支招:
第一招:注意环境温度。家庭使用空调时,室内温度不宜过低,以24~26℃为宜。夏季有心脑血管病史的老人应减少户外活动,尤其是上午 11 点至下午 3 点,户外温度较高,不宜到户外活动。
第二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①饮食:低盐低脂低胆固醇的清淡饮食为主,少量多餐,多食富含氨基酸、叶酸等食物,并增加纤维膳食。每次饮水 200 毫升左右,最好在睡前半小时、清晨起床后喝一杯温开水。平时可选择绿豆汤、莲子汤、百合汤、菊花茶、荷叶茶等解渴降暑,尽量少喝含咖啡因的饮料。
②运动:傍晚天气稍凉爽,可外出做些适度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慢跑等,运动量因人而异,量力而行。
傍晚散步
③戒烟限酒。吸烟,酗酒者本病发病率增高 2-6 倍。研究表明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发病率高得多,烟碱可促使血浆中的肾上腺素含量增高,促使血小板聚集和内皮细胞收缩,引起血液粘滞因素的升高。
④肥胖者减重。尽量少吃夜宵或不吃,如烧烤、水煮、啤酒等。
第三招:保持情绪稳定,给情绪降降温。
①以适当的途径使压抑在心中的怒气发泄出来,从而避免怒气的进一步发作。如找自己的朋友或亲人倾诉,听喜欢的音乐、运动等。
②转移环境。让自己脱离压抑的环境,如“煤气”中毒一样,脱离环境让自己冷静下来。可以去气温适宜的地方进行居住。
③换位思考等。
第四招: 注意补充睡眠,不熬夜,少日晒。在保证作息规律的前提下尽可能增加睡眠时间,户外活动时尽量减少太阳暴晒,过度的光照会增加情绪“中暑”的概率。
少晒太阳
第五招:保持医患和谐关系,做好冠心病的二级预防,提高就医服药的依从性。医护人员可以通过健康教育,帮助患者及有发病倾向的中老年人改变其不良行为,建立健康行为,从而达到知、行、信的统一目标,即健康教育具有双向性。
广大的心血管患者您记住了吗?记得注意降温防暑,不仅要注意身体中暑,还要注意情绪中暑~
参考文献:
[1] 王静.护理新视角与心脑血管疾病防控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63):238.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