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2日-18日是第十六个世界青光眼周,今年世界青光眼周的主题是“关注青光眼:共识保视野,指南护光明”。
“我想‘躺平’,
让广大机智的网友来拯救我~”
其实我自认为是比较能说、爱表达的大夫
但是在向青光眼患者宣教时却往往败下阵来
比如以下几个场景:
场景1
我:你这病很严重!这在医学上都已经算是失明了!
患者:……(懵然)
患者家属:我爸爸眼睛还能看到1.0呢!
我(开始着急):虽然中央视力能到1.0,但是周边的视野已经缺损了,也就是看东西的范围已经很小了!
我急切的目光投向患者及家属,但是显然对方不能理解我的急切。
患者和家属还沉浸在视力1.0的检查结果上,家属笑了,指着患者说,“他的视力比我还好呢。”
我:这就好比100根蜡烛,已经灭了90根,如果再灭下去,就没有光了!
我从医十几年,针对青光眼的患者,总会不厌其烦、郑重其事地告知病情和即将的进展情况,但很多病人并不能重视,结果追悔莫及。到底如何做才能让患者及其家属认识到青光眼的危害呢?
场景2
我:你需要住院!手术!
患者:手术完就能“光”吗?
我:……不能,视神经“死了”就不能复活了,所以我们只能保护剩下的视神经,让视力不要继续坏下去。
患者:我的视力还可以啊
我(不讨论这个无解的问题):让视野不要继续坏下去
患者:住院要几天?
我:说不到,真说不到,先要把眼压降下来,才能做手术——如果实在降不下来,那也要做,就是风险比较大。然后做完了手术,你知道吗,手术过程基本上都是比较平稳的,不会出什么问题,关键是术后,三天一个小变化,五天一个大变化,每个变化都要医生来帮忙调整,有时候是按摩滤过泡,有时候是拆除调整缝线。
患者家属:我们是想问清楚,好知道陪护的时间,好请好假。
我:真的说不清楚。术后还要密切随访,定期复查。术后三天、一周、两周基本上都要来,如果有什么特殊情况,医生还会特别交代。术后三个月以内,都要做好准备经常复查。
患者和家属对视一眼,他们想,这手术不能提高视力,还这么麻烦,没意义,不做了。
所以,我要怎么做,才能让患者不畏难,及时接受手术治疗,并坚持随访呢?
场景3
我:为什么您之前都确诊青光眼了,还不来复查呢?青光眼是一种终生性的疾病啊!现在视神经都萎缩了!
患者A:我经常复查眼压,都是18、19,是正常的啊。
患者B:我觉得眼睛还好,又不痛又不痒,也还看得到,就没来了。
患者C:做了白内障手术以后,大夫也没和我说啊。
我没力气说什么了。青光眼患者,即使眼压在正常值范围,如果眼压没有在安全范围,视神经的损害会终生持续,直至失明。因为双眼同时视物,双眼的视野有互补,因此单眼的视野缺损,患者往往不能感知。临床上一半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为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现在基层广泛开展白内障手术,确实挽救了不少青光眼患者,但是也有很多青光眼患者,房角永久性广泛黏连,白内障手术并不能阻止全部青光眼的进展,很多的青光眼患者还需要药物治疗,甚至再次手术治疗。
所以,我要怎么做,才能让这些已经被“偷过”一次视力的患者,不要被“偷”第二次呢?
以上场景就真切发生在眼科门诊,如何拯救这位焦躁无助的青光眼大夫?青光眼医生的宣教难题怎么破解?欢迎大家留言,留言获点赞前三位的朋友,将获得嘉宾主持邀请函,邀请您参加2023年3月12日江西省人民医院(南昌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与江西省科技馆联合举办的2023世界青光眼周科普宣讲活动及礼品一份。
专家简介
李岚
眼科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德国奥格斯堡医院访问学者。
显微手术技巧娴熟,主刀完成白内障、青光眼、翼状胬肉等眼科显微手术约3000例,擅长青光眼的诊断和治疗。主持或做为主要参与者完成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7项,发表SCI或国家级期刊论文十余篇。
青光眼专病门诊时间:每周一上午,江西省人民医院红谷滩院区。
文、视频丨眼科 李岚
编辑丨陈雨曦
审核丨罗昭淦
终审丨乐熙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