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发布日期:2023-08-09 09:59 信息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访问次数:
|
|
近日,江西省人民医院(南昌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肛肠外科收治一例27岁的女性患者,患者于1年前骶尾部出现肿块并间歇性流脓血水,脓液流出后可自然愈合,骶尾部疼痛不适1年。患者及家属在当地医院就诊无果,最终到我院求诊。经问诊、局部探查、肛周磁共振等相应检查后,诊断为“藏毛囊肿伴有脓肿”,建议手术治疗,遂将患者收治入院。
此次手术由肛肠外科副主任医师毛丽华主刀,医师饶智颖协助。患者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后,给予窦口周围菱形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边止血边分离,至囊肿基底部,可见囊肿向尾椎部延伸,完全切除后,可见囊肿最深部至骶骨筋膜。切除后的囊肿内容物约8*5*4cm,后将囊壁组织送病理,病理诊断符合藏毛窦特征。术后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每天创面清洁换药。现患者恢复良好,已顺利出院。
什么是藏毛囊肿?
藏毛囊肿,又名藏毛窦、藏毛病。是骶尾部臀间裂及其周围皮肤的一种囊肿,或含有毛发和皮肤碎屑。可表现为骶尾部急性脓肿,穿破后形成慢性窦道,或暂时愈合,终又穿破,如此可反复发作。囊肿内伴肉芽组织,纤维增生,常含毛发。
病因:骶尾部藏毛窦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目前主要有2种解释及假说。
先天性学说认为,因骶管残留或骶骨尾缝发育畸形导致骶尾部软组织内出现包含物引起藏毛性窦道的发生,而其内的毛发为内陷的上皮存在毛囊的缘故。
获得性学说的支持者则认为,是后天活动时臀部的扭动和相互的摩擦或损伤等,使臀沟间的毛发穿进临近的皮肤或组织,后者逐渐上皮化形成刺入性窦道,随着毛发根部毛囊脱落,包裹着毛发头部的上皮化的管道将毛发吸入形成吸入性窦道成为异物,反复的慢性感染及急性感染脓肿破溃,形成开口于骶尾部的藏毛性窦道。
诱发因素:
以下因素可能增加藏毛囊肿的发病风险:
1.超重/肥胖;
2.局部创伤或刺激;
3.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或久坐、长期骑行;
4.臀间裂较深;
5.臀间裂区域的毛发旺盛,比较硬或粗;
6.有藏毛囊肿家族史;
男性,尤其是年龄较小者(在20多岁的人群中较为常见)。
临床表现:
藏毛囊肿静止期在骶尾部中线皮肤处可见不规则小孔,直径约1mm~1cm。周围皮肤红肿变硬,常有瘢痕,有的可见毛发。急性发作期间症状是在骶尾部发生急性脓肿,局部有红、肿、热、痛等急性炎症特点。如无继发感染常无症状,只是骶尾部突起,有的感觉骶尾部疼痛和肿胀。
治疗:
一般治疗:温水泡浴,囊肿可能会自行破裂并排出液体。保持囊肿及周围干燥清洁。
药物治疗:对于明显感染的患者,应用抗生素治疗。
手术治疗:应根据囊肿与窦道的数量、发布及有无并发感染选择手术方式。
预防:
1. 保持肛周及臀部的局部清洁卫生;
2. 达到或保持健康体重;
3. 避免久坐;
4. 剔除或脱除患处毛发。
温馨提示:
若臀沟上方区域若发现不明肿物,或出现疼痛、肿胀时,应尽早到医院就诊明确病情。
科室专家:
郑智,江西省人民医院(南昌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西医旗舰医院院长,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博士,国家公派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美国德州大学MDAnderson癌症中心临床肿瘤预防系访问学者。先后师从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韦企平教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李萍萍教授,全国著名血液病专家陈信义教授,江西省名中医王晓主任医师,在中医药免疫调控,中医药抗衰老,中医血液病,中西医结合肿瘤(肺癌、胃癌、结直肠癌、胰腺癌等),肿瘤耐药的逆转治疗等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学术兼职: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中西医结合预防与保健学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中西医整合专委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常委;江西省转化医学学会副理事长。
毛丽华,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肛肠分会理事、江西省康复医学会肛肠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西省整合医学会肛肠分会委员会常务委员、江西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常务委员、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五运六气分会委员。从事肛肠科临床工作近20年,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肛肠科各项常见、多发疾病,如痔、瘘、裂、肛周脓肿、直肠脱垂、炎症性肠病、便秘、肛门直肠神经官能症、结直肠息肉及肿瘤等。荣获第一届江西省转化医学学会优秀手术视频展播一等奖,主持参与省市级科研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多篇。
文图丨肛肠外科 饶智颖
编辑丨邓潇
审核丨罗昭淦
终审丨乐熙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