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9日,“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党中央决定授予马毛姐等29位同志“七一勋章”,卫生健康系统辛育龄、吴天一同志位列其中。让我们跟随这两位同志的足迹,领略共产党人坚定信念、践行宗旨、拼搏奉献、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
辛育龄
始终以白求恩精神为一生的座右铭和旗帜

辛育龄同志,男,汉族,1921年2月生,1939年7月入党,曾任中日友好医院原院长、胸外科主任,也是新中国胸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也是在这一年,辛育龄参加革命,参军后被安排到冀中军区卫生部当一名卫生员。两年后,他被派往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的医疗队。在白求恩身边的三个多月里,辛育龄亲眼看着他救回了许多革命战士的生命,“他在用崇高的思想来完成一项崇高的事业,对我的影响很大,让我觉得如果以后可以做一个像白求恩那样的医生,救死扶伤,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
1939年,白求恩因在术中手指被手术刀割破感染去世,伤员都在白求恩的遗体前嚎啕大哭,悲痛之情让辛育龄印象深刻。也正是在白求恩精神的感召下,辛育龄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
新中国成立后,辛育龄成为第一批被公派到去苏联学习的留学生,他传承白求恩的衣钵,学习胸外科,有效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学成归来后,辛育龄放弃留在部队医院的机会,主动请职到中央结核病研究所(现北京胸科医院),开创胸外科。当时,结核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很高,同时这种病也被称为穷人病,生活条件差、工作强度高的劳苦大众更容易得这个病。从苏联留学回来的辛育龄,是新中国顶尖的人才,选择中央结核病防治所,就意味着他一头扎进了劳苦大众中,为他们奉献。
1970年,辛育龄拿自己做实验,确认针刺麻醉的镇痛效果后,主刀首例针刺麻醉下的肺切除手术。此后,他用针刺麻醉做了1400多例肺切除手术,成功率高达98%,令国内外同行赞叹不已。与此同时,他也丰富了做肺结核手术的方法。1974年10月24日,尼克松访华团参观针刺麻醉肺切除手术,叶剑英元帅、西哈努克亲王、黑格将军均现场观看辛育龄手术。
辛育龄同志在手术中
辛育龄的学生,后来成为北京胸科医院的院长傅瑜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辛育龄非常注重对青年医生的培养。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辛育龄便要求他带的学生学外语,并主张开设英语班,安排医生们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学英语。
辛育龄在北京胸科医院工作期间,工作日基本住在医院里,一星期只回一两次家,夜里的抢救手术他也经常参加。辛育龄虽然功绩卓绝,但生活简朴,出席国内外大小会议,仅有一套西装。2008年汶川发生特大地震,他主动捐款1万元,又交纳特殊党费1.2万元。在85岁高龄时,还亲自为年轻党员讲党课,让白求恩精神薪火相传。
快90岁时,辛育龄在接受采访时说:“始终以白求恩精神为我一生的座右铭和旗帜。就是两个字,奉献。”
吴天一
青藏铁路生命”守望者“

吴天一同志,男,塔吉克族,1935年6月生,曾任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研究员、教授,也是高原医学事业的开拓者。
1937年,吴天一出生在新疆伊犁一个塔吉克族知识分子家庭。通过刻苦学习,195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后,吴天一与妻子随中国志愿军到朝鲜平壤医院工作了两年。1958年夫妇俩响应中央支援大西北的号召来到青海。扎根高原46年,他成为青海省地方科研院所里走出来的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时也是塔吉克族的第一位院士。
蓝天、白云、雪山、草原······初到青海,身为军医的吴天一无心贪恋高原美景,他看到许多初到青海的内地建设者出现了高原反应甚至严重的高原病,许多人心慌、胸闷、头痛欲裂。救治病人和探索病因成了他主要的工作内容。在当时,对于高原环境的特发性疾病,国内与之相关的研究甚少。
1980年,为了全面掌握各种急慢性高原病,吴天一带队深入高海拔牧区调查牧民体质特征。从此,吴天一12年的科研工作都是在风雪严寒的高海拔缺氧环境中进行。牧民们散居,户与户之间离得很远,从这家帐篷到那家帐篷,调查队员常常要骑马走上好几十里地,在忍受高寒缺氧的同时,也要消耗大量体力。青藏高原夜晚的气温能达到零下30多摄氏度,吴天一和队员们住在单薄的帐篷里,数日不能洗脸,煮熟的羊肉冻成冰坨子,用刀割下就着冰碴吃,渴了,就到牧民家讨碗茶喝。
为研究青藏高原藏族人群“高原低氧适应生理特征”这一主攻课题,精通英语、俄语、塔吉克语、汉语的吴天一,还学会了藏语。20多年的科研工作,吴天一走遍了青海、西藏、甘肃、四川4省区的大部分高海拔地区,诊治过上万名牧民群众,整理了大量的临床资料。藏族牧民亲切地称他为“马背上的好曼巴(好医生)”。
吴天一同志在为牧民诊治
1991年,青海省高原医学研究所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高低压氧舱,吴天一成为第一个模拟试验者。气压从海拔5000米的高度开始下降,由于降速太快,瞬间,吴天一头痛欲裂,鼓膜被打穿······但他摸清了舱体运转的安全系数。
2001年,吴天一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时,青藏铁路开建,高寒缺氧对铁路建设者的身体健康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这是建设高原铁路的一大世界性难题,对高原医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吴天一多年的研究成果被立即运用于拯治青藏铁路建设者中的高原疾病上。他和同事们共同研制的抗缺氧药物、保健品发挥了作用,他主导开设的高原病科也为西进的建设者们提供了完善的抢救治疗环境,他撰写的《高原保健手册》和《高原疾病预防常识》被送到最前沿的施工者手中。在他的参与指导下,青藏铁路建设工程沿线建立了三级医疗机构,五年建设期间未发生一例因高原病死亡,创造了高原医学史上的奇迹。
亲临工地指导科学施工,他的汗水也渗进了一个个工程奇迹。原青藏铁路中铁二十局工地医院院长丁守全说,风火山隧道海拔4905米,没有吴天一,我们就不可能创新式地采取科学措施,解决施工人员缺氧难题,打通这一世界第一高隧就不可能如此顺利。
践行宗旨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回顾辛育龄同志和吴天一同志的奋斗历程,集中体现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工作精益求精、对同志极端热忱”的白求恩精神、无私无畏的担当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诠释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用实际行动阐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省医广大干部职工当学习辛育龄同志和吴天一同志与党同心、与党同行、为党拼搏的良好精神品质,将毕生精力和满腔热忱注入进热爱的祖国和医学事业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