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发布日期:2013-05-13 17:27 信息来源:中医科 作者:焦一鸣 访问次数:
|
|
1.有类似病证防治经验和理论基础 H7N9禽流感,从媒体报道了解,其发病有传染性和潜伏期,其症状有:发热、头痛、咳嗽、咯痰等,属中医的温病学范畴。而温病学在明清时期就已形成了其完整理论体系,而且在西医未传入中国前,各种温疫在中华大地多次流行,皆是依靠中医药来控制。十年前的“非典”,中医药的积极介入,也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
2.对证治疗早 在H7N9禽流感确诊前,对可疑病例,中医就可介入治疗。因为中医只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辨证论治,不需要等病原学检查出来,争取了治疗时间,可及早缓解患者的病痛。
3.不易产生耐药 用西药抗病毒治疗,因其化学成分固定,病毒易产生耐药性。而中医是辨证论治,随症加减,药方常因患者个体差异,及病程的不同,需要药味和药量的加减变化,因此汤药的化学成分不是固定的,故病毒难于产生耐药。中医药除了抗病毒外,重要的是调节人体内的生态平衡,从而达到祛除病邪,治疗病证的目的。中医的名著《黄帝内经》就有“阴平阳密,精神乃治”,的说法,他述说了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使用中药调节人体内的生态平衡,并与自然界达成一个新的平衡,抗御病毒的侵袭。
4.防传变 中医在对温病的传变治疗过程中有很好的经验,明确提出了“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的一般传变顺序规律,并据此确立了“在卫汗之可也”,治宜辛凉透解;“到气才可清气”,治宜辛寒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治宜清营泄热等治疗原则,可较好的截断疾病的的传变。
5.预防 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对于H7N9的预防,中医强调要关注人体的体质情况,根据个体的不同,在祛邪的同时要注意扶正,因不同的个体,采用不同的预防方法。目前有一些省市公布的H7N9的预防方药中,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理论,如:用黄芪、防风、白术,益气扶正;板蓝根、银花等,祛邪。在上述基础上,可再根据不同的人,适当加减药物,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