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发布日期:2015-01-09 10:45 信息来源:招标办 作者:万红珍 访问次数:
|
|
昨天(7月23日)上午我正在工作,一个女人高了几个八度的声音在院办外面响起,说是要找院长,并径自往里闯。保安警惕地跟在后面,提防着她做出极端举动。
我抬头一看,这个情绪非常激动的女人,看着不算年轻,但挺时髦。穿着雪纺花衬衫,黑色超短裤,但明显都是些便宜货。
院办每天要面对的这样的人很多,都是气鼓鼓或是急吼吼进来,支棱着一身“办不好事就要大闹"的汗毛,随时准备大干一场。如同背了一个炸药桶,你还没点,他就要爆。
见得多了,自然有了一套应对的技巧。先听,再问,再分析。再帮忙解决。倾听,是化解矛盾最好的良药,往往都能引来“说来话长”。有一次,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也是气冲冲地进来,我让他坐下来,然后让他慢慢把事情讲清楚。老人的话,居然“长”到前面几任院长那里。认真倾听后,我才了解到,老人是医院的老病号,也是个热心人,想给医院复印一些从日本带来的宣传材料,作为科室的讲课资料。结果图书馆的复印机坏了,而他认为是职工搪塞他,嫌他内容多(总共有三十多面)故意不给他印,气得也要找院长。我首先感谢了他的一片心意,告诉他图书馆的复印机是真的坏了。然后再帮他复印好了资料。临走,老人拉着我说个不完。说到高兴处,还自己忍俊不住笑出声来。
我“如法炮制”,端把椅子要她坐下。女人仍然很激动不肯坐。拿着一叠病历,跟我“从头”说起。原来她的哥哥,在一次劳动中伤到了头部。当地说没救了,于是“死马当作活马医”送到了我们医院。住了三个月之后,前天康复出了院。没想到病历上有个小小的问题,需要修改之后加盖个章。我给她解释,病历上已经加盖了质控科的章,应该没问题了。但她坚持说当地医保要求盖医务科的章。
她说她哥哥很可怜,没读过书没结过婚,只能她来跑一趟。她从早上四点就开始担心这事,怕解决不好,都已经做好了找《都市频道》记者介入的准备。她的悲情牌打得好,一下子勾起了我的同情心。想到这么热的天,人家跑一趟不容易。想到一个农村来的没多少文化的女人,要摸个门道,办个事真的不容易。我先给医务科长打了电话,弄明白了道理。再上网搜索当地医保局电话,以便和他们协商。百度来的几个电话,没一个是有用的。我再上政府官网,找到当地人保局,在人保局的下设机构里,找到一个医保局办公室的电话,打过去,虽然不再是空号,但是没人接。
女人见我一个个拨电话,没了最初的焦躁。又和我说起了家常:她是72年生的。在女儿五岁时丈夫去世。一个人带着个孩子。我问她,没再找个男人吗?她说找了个男人,没结婚。男人一年难得回来几次,也不给她钱用。前没多久又流了一次产,这次哥哥出了这么大的事,她自己月子也没休好,就跑来照顾哥哥——屋漏偏逢连夜雨。对可怜的人来说,苦难总是接二连三——她的年龄比我还要略小一些,却经历着我不曾经历的沧桑,看着也比我至少要苍老十岁。我是发自内心同情她了。
打不通电话,没办法跟当地医保局沟通。我再次给她做解释:医院有医院的规定。病历的修改,只需要加盖病案管理专用章。因为质控科和医务科都是独立建制的科室,用章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她没多少文化,但见我分析得很有道理,答应回去试试。我告诉她,这不是什么大事,用不着找电视台解决。实在那边通不过再来找我。怕她回去说不清楚,我给当地医保局写了一张情况说明,并留下了联系方式。她千恩万谢地走了。
中国百姓,尤其是底层百姓,已经习惯了一种思维:花钱才能办事。有熟人才能解决问题。所以在没钱,又没熟人的时候,首先就设想了很多困难,并被那些假想的困难折磨得寝食难安。一旦有一点点刺激的火星,立刻就爆了炸。而一旦有人和气地接待他们,给他们应有的尊重,这些来自底层的人,又是那么容易满足,那么通情达理。
其实人和人,包括医务人员和患者(家属)之间,需要的只是“感同身受”,只是一份真切的同情、一份小小的尊重。又或者,只是一句暖心的话,而已。情到了,话到了,矛盾自然就轻松化解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