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发布日期:2015-10-07 19:26 信息来源:CT室 作者:李滋聪 访问次数:
|
|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美国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一位叫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一行普普通通的句子,也是熠熠生辉了一个世纪的警句恒言。当然,更重要的是,这是所有的医生在行医文化中的准则。
我们曾在毕业时,振臂高声宣誓“希波克拉底誓言”以及“南丁格尔誓言”,我们怀着对理想的憧憬进入工作岗位,开展医学事业,我们总在开始时信心十足,结束时怀疑自己,总以为凭着一身本事和满腔热忱可以搞定所有的事情,可以解决所有的病痛,其实不然。纵然是一个世纪以后的今天,纵然是信息数据时代、人类登上月球探索出太阳系之外的今天,我们对待人体本身以及疾病本身,仍然有太多的未知。我们能治愈的仅仅是少数疾病,能控制一部分疾病,更多的疾病其实是无能为力。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环境的改变和疾病自身的变异,越来越多的新病种涌现,HIV、SARS、禽流感等等,我们能做的还是“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平时媒体常常报道的新型医患关系:医生工作中首先求得自保,诊疗过程中畏手畏脚,病人看病一开始就对医生持有怀疑态度,但凡诊疗过程中出现一点情况,随时都有可能引起一桩血案。这种事情本身就是对医学事业的一种亵渎,医者不行医道,患者不信医者。
我们该知道在平日工作中,自身医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固然重要,但对待病人的态度更是我们所有医务工作者应该注意的。病人在疾病中通常是身体和精神双重无助的状态,他们不仅需要我们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做出治疗方案,也需要我们帮助病人自己建立对待疾病的信心和理念,我们要用最通俗的语言告诉他们基本情况,用最坚定的态度给予他们信心,以及最温暖的态度博取他们的信任。这不仅仅是对病人的帮助,也是对我们自己诊疗过程的一种帮助,我们需要病人的配合,这种配合往往能让治疗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过我们医者的帮助,病人们可以获得找回健康、保持健康、传承健康的信心。透过我们医生耐心的安慰,通过一种人文的传递,体现一种医学的责任,让病人少一些对疾病的恐惧,多几分战胜病魔的信心,即使对消灭疾病无能为力,仍然可以泰然面对。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能治愈越来越多的疾病,但我们仍然需要谨记“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能让我们医生所秉持的行医文化落地为患者服务的行医文明。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