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发布日期:2016-05-06 10:50 信息来源:科教科 作者:熊昌辉 访问次数:
|
|
临床工作者常常会有产生这样的疑问:每年收治了大量病人,收集了大量宝贵的病例资料,而且有许多临床问题未得到很好解释或妥善解决,是否可以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课题呢?答案是肯定的。众所周知,临床研究起始于临床实践,无论早期的探索性研究、中期的培育性研究还是后期的验证性研究,研究机遇均来源于临床问题。对于临床研究中的诊断性研究、治疗性研究、病因学研究、预后研究等,其一般研究实施思路大体相同,具体如下:
第一,确定研究目的和研究目标
根据需要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效益性原则,以简明扼要的语言准确描述期待能够解决的临床问题,但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确定选题,建立假说,确定研究目的和研究目标。研究目的阐述了研究课题的普遍性、统一性、终极性的宗旨或方针,是非常概括性的或定性的。研究目标具体描述了研究课题的特殊性、个别化、阶段性的追求或目标,是可以测量的和实施操作的。研究目的的最终实现有赖于许多隶属的具体研究目标的实现,研究目的的内涵贯穿于各个具体目标之中。
第二,设计研究方案
从研究时间分,常用的研究设计包括随机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横断面研究。就论证强度而言,随机对照研究比非随机对照研究强,纵向研究比横断面研究强,采用匹配控制的设计比完全随机的设计强。周密的设计能以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最大限度获得丰富可靠的信息资料。应根据研究目的、现有资源和时间要求选择合理的研究设计,制定周密、具体而明确的研究方案;确定和合理安排研究因素:包括试验因素及其水平、分组、对照等;严格控制非研究因素引起的误差。正确拟定入选标准和删除标准以选择研究对象,确定合适的主客观测量指标,根据主要观察指标正确估计样本含量。
第三,收集、整理资料
根据研究方案,收集准确、可靠、完整的原始数据信息,做好质量控制,对于异常值,不应简单丢弃,应查明原因,核查纠正。由于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密切相关,如果研究目的中希望包含与临床相关的基础研究,那么在收集临床资料时,应同步收集临床样本,否则,事后想弥补则相当困难。
收集整理资料常用些什么工具呢?最简单易实现的软件是Excel,但常用的却是Epidata软件,该软件是一个比较专业的数据录入和数据管理软件。如果需要收集较长时间、涉及较多变量或来自多个中心的病例,那么Epidata软件将发挥巨大优势,使所收集的数据资料更加可靠、稳定。
第四,分析数据
经过严谨、漫长、艰辛的资料收集过程后,临床研究工作已完成大半。不管是描述临床病例的基本特征,分析指标与临床疾病之间的相关性,还是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特征,应根据研究目的和资料的性质选择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解答不同的临床问题。
而面对成百上千的临床病例数据,每个病例都飘忽着N多变量,该用什么软件怎么分析其中的奥秘?在临床研究中常用的数据统计软件包括SPSS、SAS、Stata和R软件,这四款软件各有优势,均能进行数据统计,研究者可以根据个人喜好、习惯决定选用哪款软件,一般应用较多的是SPSS软件。
总之,当临床工作者在工作中发现了不能清晰解释或解决的问题时,研究契机就出现了,而欲完成一项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则需要精心的研究设计、缜密的资料收集、严谨的统计分析。
专家名片:
熊昌辉,医学博士,科教科副主任医师,2001年毕业于江西医学院预防医学系,2015年获中南大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博士学位。擅长数据分析,临床流行病学、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主持参与《卡介苗预防儿童重症结核效果研究》、《出生队列健康数据链接的面板数据模型研究》等项目,撰写的《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cute disseminated encephalomyelitis in Nanchang, China: a retrospective study》、《面板数据模型在婴儿生长发育评价中的应用》、《卡介苗预防儿童结核性脑膜炎效果病例对照研究》等多篇论文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