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江西省人民医院,本站祝您身体健康!今天是: 预约挂号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热门搜索:
就医指南
预约诊疗 门诊安排 就诊流程
医保新农合 住院须知 查询服务
 
交通方位 健康体检  
 
  首页 > 院报院刊 > 第2016.05期 > 第04版:副刊 >
参加“心内科主任访问哈佛”有感
发布日期:2016-06-06 09:21    信息来源:心内一科    作者:盛国太    访问次数:
  回国已半月有余,一直没有动笔,早过了提交本次活动感想报告的时间,也许还有些同学和我一样,所以国际应急管理学会将上交报告时间再推迟了一周,是何原因?是懒散?是忙碌?想来都不是,而是不愿意把这次学习的经历这么快就变成回忆,但任务在身不得不面对,所以写下只字片语,但远不能写完自己的感触。
  本次参加哈佛学习班可谓意外,因医院指明心内科主任需要报名参加,本院心内科正负主任不下10位,我只是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提交了一份申请,哪知我是那运气最好的科主任(后来才知提交申请的不多),成为这期远赴大西洋彼岸的一名学生。申请的整个过程并无激动可言,也没有过多的期待,甚至有想找出借口推掉这次出国学习的想法。
  抱有这种想法一直到达北京,在北京的行前会议上使我的想法发生了改变,行前会上诸位主任的介绍、大牌主任的加入,专家们的描述使我有了期待:也许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而后的过程也印证了预想,最令我难忘的,也是让我受益匪浅的有以下几点:
  一、  同学情谊
  “同学”二字于我已陌生,快30年的事情了,哪知道已过知天命之年还会有同学,而且这些同学均不一般,来自全国各地的省市级的心内科主任或副主任,一部分已经走上了院领导岗位,来自广东省人民医院的院党委书记耿同学就是其中代表。让我激动的是与来自北上广等国内一流医院的大牌科主任成为同学,这些专家一直活跃在国内外心血管领域,有幸与他们成为同学让我深感荣幸,学习过程中我感受到大牌绝非浪得虚名;大家近距离的相互了解是在陈冉主任安排的学习交流会和毕业晚会上,同学之间把各自的科室或者医院的学科建设和特色给大家做了介绍,上海仁济医院何奔教授的科室建设经验给了我启发良多。
  二、  专业学习
  哈佛访问的重点任务就是专业学习,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冠脉、起搏、电生理、心衰、瓣膜、肺动脉、血脂和血压等领域,以指南为主线。尽管平时参会不少,还经常以主持人或讲者的身份登台;当前网络也发达,医学专业资讯可通过互联网迅速获取。但听国际大牌教授亲自解读或讲解专业上的热点问题和创新技术的体验完全不一样,来之前我就抱有一定的期待。
  开学的第一天,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CEO兼心血管内科主任Peter Zimetbaum教授介绍了医疗中心的历史和现状,这家医学中心有着光辉的历史和灿烂的现状,目前在美排名前10位。与中国医院不同的是该中心不是以治疗了多少病人、做了多少手术、收入较上年增加了多少而自豪,而是以精准医疗、技术创新和发明为根本,遵循指南,按照指南指导医疗实践是医疗过程中每个医生的职责,这样才能让能每位患者获益。
  我来自欠发达地区江西,二尖瓣病变的治疗是我院的一个特色,不管是手术量还是手术难度均位全国前列,二尖瓣球囊扩张术指南也委托我起草,起草中发现二尖瓣球囊技术在国内正在慢慢消失,数据缺乏等导致这项技术不能被广大同行所认可;然而就我院的手术疗效观察,不是这项技术不好,而是大家对这项技术的认识不够,观念的偏差导致这项本该让更多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获益的技术被误认为是过时的、解决不了患者问题的技术。所以在这次学习中我个人比较关心的是美国的瓣膜疾病及其看法,发达国家如何看待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尽管他们国家这种疾病的发病率极低,但从他们的报告中明确地提出二尖瓣球囊扩张术是治疗二尖瓣狭窄的首选技术,患者可以明显获益;指南也明确提出了二尖瓣球囊扩张术是治疗二尖瓣狭窄的基本技术;在外科技术如此发达的美国都这样建议,更何况在中国。回想在中国这样的病人基本上被外科换瓣术所替代,引人深思!交流会上,大家对二尖瓣狭窄患者提出应尽可能行二尖瓣球囊扩张术而非选择换瓣手术。
  三、  精英培养
  医生群体在任何一个社会和国家应是精英群体,因承担了社会上最重要的任务——人类健康。医学既是经验性的科学又是高科技领域,需要精英群体才能完成好这项工作;美国医生培养从入选到实习到专科培训需要耗时十几年甚至将近20年,而且入选进来的已经是大学中的精英;全美医生培养体系完全一致,着重针对临床技能、爱心责任心、遵循制度和规范进行培训。这个过程有助于培养出高素质的医生队伍,尽管美国医生之间也有水平差距,但体系培养出来的医生总体素质很高,这样的精英团队才有可能完成国家、社会、百姓交给的任务。
  四、  美式诊疗
  赴美之前我了解过美国医生诊治患者的过程和一些做法,国内媒体也报道过不少美国就医的困境,想来在发达的国家也有难处,报道多了就会联想到国内患者还算幸运。但去了美国后才知道他们的这些困境是分级诊疗过程中产生,这种弊病是在患者巨大获益中的一个副产品;因为在美国医疗中提倡的是精准医疗,是遵循指南、遵循询证医学,规范化诊治患者;不同级别的医院的责任也不一样,他们是提倡分级诊疗、急慢分治,上下联动,我国正在大力推行的分级诊疗制度或许借鉴了美国的医疗现状。
  在麻省总医院参观时,从他们的介绍中得知只有1000张病床,但有近2.5万名职工,他们除了临床工作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科研,他们的科研包括指南的制定、修订、技术创新、诊治手段的变革等。感叹美国政府为了国民的健康进行了巨大投入,值得我国的卫生主管部门和上级医院学习,医院为多做几台手术、多创收而奋斗的思路并不可取。中国原创的科研很少,国人的诊治标准均是参考国外的甚至照搬国外,没有适合自己的一套诊疗标准。要做到精准医疗必须要有精英团队,联想到我国医生“选拔录取——医学院学习——临床实习”等一系列过程,要达到精英培养、精准医疗谈何容易?当下的分级诊疗制度由于缺乏精英团队也难以施行。
  五、  媒体互动
  本次有幸参加耿团长组织的一场记者采访活动,记者们由中美华人企业家商会Sophie会长带领,特意从旧金山飞到波士顿,目的是了解中美医疗之间的不一样及其差距,希望能把中国的医疗技术及现状介绍到美国,让美国人民尤其是美国华人对祖国的医疗多一份了解。参加本次采访的有5家医院的专家代表,除了我以外的其他四家医院的代表分别来自北京安贞医院、北京朝阳医院、四川华西医院和广东省人民医院。
  美国的不一定都好。采访中我们分析了中国医疗与美国医疗的不同,尽管我国在资金投入、人才培养和医疗制度上不如美国,但通过国内医护人员的巨大努力和坚强的毅力创造了一个个医疗奇迹,为祖国的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版权所有:江西省人民医院  通讯地址:南昌市爱国路92号  邮政邮编:330006 网站投递邮箱: jxphxc@163.com
   咨询电话:0791-86895550 传真:0791-86895863  赣ICP备12006239号  洪卫网审【2014】第10号
您是本站第:677624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