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发布日期:2016-08-02 15:20 信息来源:宣传科 作者:罗昭淦 访问次数:
|
|
7月22日,江西省人民医院骨二科主任、博士生导师董谢平教授带领团队运用全球最新的3D打印技术,在为一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患者进行翻修手术时,成功设计并用金属3D打印机打印出翻修假体,完成江西省首例3D打印金属植入物植入手术,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手术标志着江西的3D打印医疗已经步入打印植入物这一目前所能达到的最高阶段。
患者9年前因右股骨颈头下型骨折,做了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头些年情况良好,大约1年前左髋部行走时出现疼痛,摄X线片发现髋臼假体周围出现骨溶解现象。今年5月起行走痛明显加重,发生跛行。查体发现左下肢缩短2cm,髋关节主动及被动活动受限。X光片和CT片提示:髋臼假体周围骨质溶解,髋臼底部突向盆腔,骨质菲薄,臼杯向内上方沉陷,股骨柄假体上部周围也出现骨质溶解所致空隙。确诊为左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关节翻修成为唯一可选的治疗方案。
所谓关节翻修就是要将原有的假体去除,重新植入一套关节假体,且假体安装的位置和方向要与初次置换时的一样。但是,髋臼溶解后变得异常宽大,原来用以围合髋臼杯的臼壁荡然无存,仅残留松脆的薄壁,必须用大量深冻异体骨填充夯实,重建出新的可供髋臼杯镶嵌的髋臼来。就象比萨斜塔的地基软化一样,必须加固地基方可托稳塔身。
然而仅靠异体骨重建的髋臼初始稳定性不够,骨愈合缓慢,有可能在获得骨性稳定前就出现松动,导致手术的失败。因此,学者们发明出了可以固定于髂骨上的带侧翼的髋臼托架,以期为髋臼杯提供稳定的基座。但是,这种基座只有几种型号,无法匹配所有患者,难以提供足够的初始稳定性;且其表面只靠喷涂工艺获得可供骨细胞粘附长上的粗糙面,无法制成可供骨细胞长入使两者融为一体的多层孔隙状结构,因此难以获得可永久稳定的生物性固定。
近年蓬勃兴起的3D打印技术以其独特的增材制造方式,为髋关节翻修提供了革命性的解决方案。它能根据患处的CT数据,量身定制出与之完全匹配的假体,获得足够的初始稳定;更为奇妙的是,它能将假体需要与骨融合的界面直接打印成模拟人体骨小梁的多层微孔结构,为骨组织长入提供先决条件。
有着两年多3D打印临床应用经验,创新设计出数十种3D打印导板的董谢平接诊病人后,首先想到了为病人量身定制一套翻修假体。在与患者及其家属反复沟通并确认手术方案后,连夜与我国最早应用金属3D打印机定制假体的上海某医疗科技公司联系,并通过网络与其设计人员一道,设计出定制假体的形状结构。为满足病人尽早出院到外地去带外孙女的愿望,工程师加班加点,数据处理、金属打印、表面处理、清洗包装等工序一气呵成,假体与髋臼模型的尼龙3D打印也同步进行。仅用4天时间,工程师就将产品和各种模型交到了董谢平手里,第五天,这套为病人定制的翻修假体就成功地植入了患者体内。
术后第二天查房时,试着活动活动已经一般长的双腿,原本在术前忧心忡忡、忐忑不安的患者变得喜笑颜开,连声向医生们道谢,庆幸自己作出了一个正确的选择。
作为全国首批使用3D打印技术治疗髋关节疾病的医院之一,该项技术的开展标志着我院已迈上新的医学科技台阶。极大提高了骨病患者术后肢体功能,为治疗髋关节疾病提供新的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