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发布日期:2017-06-01 16:03 信息来源:江西省人民医院 作者:admin 访问次数:
|
|
王寿松(1908-1988)是江西省人民医院历史上担任领导时间最长的院长,先后任院长、副院长30年,为医院做出了卓绝的贡献,至今仍有许多老同志谈起他时肃然起敬。透过老一辈的回忆,后人不仅了解到他学识渊博、医术精湛,更是一位仁义忠信的师长。
王寿松12岁那年父母先后离世,在乡亲们的帮助接济下成长求学,最终成为一名内科专家。他志向远大,懂得感恩。民国期间,因家乡七里山1200亩山地纠葛,引发了洋港与西岸两个村庄发生争斗,双方共召集1000余人,配备各类枪支弹药、铁棒木棍,一场特大械斗一触即发。那时在江西省立医院的王寿松得知后心急如焚,立即从南昌赶回新余,与县城官员一道亲临现场坐镇协调,化解了这场灾难,安定了乡里。
民国期间,军阀混战,生灵涂炭。军阀为补充兵源,到处抓壮丁,家乡的亲人也深受其害,许多乡亲背井离乡,外逃到南昌躲避抓壮丁的亲人都被他巧妙地安排在医院充当护理人员,使很多乡亲免遭战争之苦。建国后,每当家乡亲友来找他求医,他都热情有加,亲身坐诊,直到病人痊愈。家乡村民艾三根,因病多处求医无效,病情越来越严重,家人一筹莫展之际,妻子忽然说:“何不到省人民医院去找王寿松,让他为你看看。”提醒了艾三根。当艾三根找到王寿松,被确诊为早期肝癌时,艾三根陷入了绝望,乃至当场晕厥。经王寿松的耐心劝导,艾三根的情绪稳定下来,王寿松不仅为艾三根精心治病,还把他接到自己家进行护理。2个多月的精心治疗后,艾三根竟然痊愈了。艾三根回乡临走前,偷偷放下一个红包在王寿松书桌上,这个举动被王寿松发现,他拿起红包还给艾三根说:“这个红包我怎么能收得下,乡亲们对外的恩情,这辈子恐怕无法还得清了……”
王寿松担任领导有担当有办法,医院遇到困难他总能想方设法的解决。在建院方面,为了病房扩建,增加病床,他日夜操劳。上世纪七十年代,医院锅炉年久损坏,不能使用,在当时物资供应极为紧张的情况下,他多方联系,最终更好了功能较大的锅炉,解决了病房用气及全院职工开水、蒸饭、洗澡等生活问题,在当时没有煤气供应的年代,为职工解决了实际困难。1958年,王寿松建立了高干病房,同年在象山北路口建立了三层楼的新门诊部。他还在院区内建立了8栋职工宿舍,设立大、小灶,职工食堂等。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他联系省市有关部门解决了医院食品供应的难题。
王寿松对待同事和下属温和热情,从医院的医生护士到司机工友均对他评价极高。但是他生活简朴,吃穿用度都很简单随便。他经常吃粗粮、蔬菜,最喜爱的也不过是油炸面粉小鱼。有一次,王寿松自己生病在高干病房住院,一位朋友送给他一些南丰蜜桔,那时的南丰蜜桔极为稀缺,高干病房的同事们眼馋不已,他得知后毫无保留的全部留给了值班的医护人员,同事们大饱口福。
王寿松常说:“生活要向下看,工作学习要向上看。”尤其是在保健工作中,他有非常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他要求对病人有高度责任心和同情心,要精于业务,勤于学习。他总结出一套保健工作原则,不光是医疗技术过硬,而且要注意在领导身边工作的方式方法,形成了我院独具特色的保健工作纪律。我院优良的医德医风与王寿松严谨治院的风格分不开,在他的任内,要求选拔名牌院校毕业的年级前5名且品学兼优的学生入职。故江西省人民医院虽经文革破坏,但医疗秩序仍然较好,医德医风、医疗质量在当时居全省之首。
(罗昭淦根据《怀念王寿松院长》一书整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