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健民教授是我院老领导、老前辈,江西省著名呼吸内科专家。从医50多年来,他始终热爱医疗工作,热心对待每一位患者,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甘于奉献。
余健民对基层百姓饱含深情,先后6次参加医疗队。偏僻乡村里缺医少药,条件非常艰苦,他和医疗队员住草棚、睡泥地,下雨时撑伞而眠;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他靠吃红薯、嚼辣椒充饥。山路崎岖没有车辆,他靠双足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有时每天步行上百里;冬天冰雪封路,他就沿着冰封的塘边小路爬行前进;遇有紧急抢救任务,他经常半夜出诊、通宵抢救,想方设法减轻百姓痛苦。
回想起那段峥嵘岁月,余健民记忆犹新:“农村老百姓很苦,很不容易。作为医护工作者,任何时候都要牢记‘救死扶伤,医者仁心’八个字。”
本文概述了余健民先后6次参加医疗队的“战斗”经历。
一、新建抗洪
1954年,长江流域爆发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赣江水位超历史最高记录,新建县廿四联圩出现多处破溃。年仅16岁的余健民当时还是医学生,他义无反顾地加入防洪救灾医疗队,领队赶赴新建县樵舍镇开展医疗救助。当时唯一的交通工具是小渔船,船至八一桥下,风大浪高,一个大浪打来水就进了舱。好在驾船老翁掌舵技术过硬,化险为夷,小船载着医疗队有惊无险地抵达灾区。
连日大雨使得樵舍镇成为孤岛,百姓无法出行,干柴很少,大部分人只能喝生水,很多村民肠道感染。当时消毒条件有限,医疗队只能架锅把针管煮沸消毒……在艰苦的条件下,医疗队坚持工作,救治了很多患者。其中有位大叶性肺炎高烧40℃的患者,灾区没有医疗检查设备,余健民仅能凭书本知识与经验进行诊断,医疗包中有两瓶青霉素(每瓶仅8万单位),经皮试后为患者肌注半瓶,出乎意料地控制住了病情。
洪水退后需要复堤堵口,医疗队肩负10万复堤民工的医疗保障重任,每天接诊数百人,从早到晚一刻不停。在冷天里,余健民只能穿着草鞋不分日昼夜地行走在结冰的泥巴路上巡诊。有一次为了赶区政府的会,他从结冰的路上爬过去。半年下来,余健民克服困难,实现病人“零死亡”,被江西省宜春医士学校(中专)评为甲等模范。
二、广丰灭钉螺
1956年,余健民第二次参加医疗队,这次面临更加艰巨的任务。当时血吸虫病流行,染上血吸虫的患者,不少丧失了劳动能力,更甚者丢了性命。在江西医学院肖爱光教授带领下,余健民和他的同事在广丰县大南乡进行灭螺实验,经过一段时间的实地研究和喷杀试验,发现“闹羊花”(杜鹃科植物制成的一种植物制剂的杀虫卵药)价廉且取材容易,可作为消灭钉螺的有效药物。一番努力下来,终于从根源上阻止了广丰地区的血吸虫病传播。
三、万安“血吸虫”流调
1957年,第三次参加医疗队的余健民队赶赴万安县的百加镇和韶口镇,调查血吸虫病的流行情况。他和当地血防站的医生一起,用酒石酸锑钾开启疗程治疗。
余健民在学生时代的第一篇论文便是以此为主题,发表在《江西医学院学报》(全省唯一的学术刊物)上,凭这篇论文,余健民成为了他所在的江西医学院里第一个能在学报发表学术论文的在读学生。
四、金溪灭“三病”
第四次参加医疗队是1958年,余健民领队前往抚州地区金溪县,控制和消灭“三病”(麻疹、脑膜炎、小儿灰白质炎)。余健民跑遍了金溪县的每一个乡,经常通宵抢救患有麻疹并发肺炎的儿童,成功救活患儿数以百计,获得当地领导和农民群众的好评。
有一天深夜,一位老农来求出诊,他焦急地说老伴呼吸困难,情况很严重。余健民听后,马上背上药箱,拿了氧气袋,跟上老农,气喘吁吁地爬上山顶老农的家。昏暗屋内,老农妇口唇发绀,双手挣扎,呼吸极度困难。经查体,诊断为急性左心衰,病情危急,余健民立即给她注射强心、利尿剂,用氧气袋给氧。经过紧急处理,病情转危为安,虽然守着病人一晚没合眼,可余健民一点也不觉得累。
当地很多农民患有丝虫病,一种名叫微丝蚴的寄生虫进入人体血液,成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系统,晚期致使淋巴管堵塞,出现乳糜尿,病人双腿肿得很粗,俗称象皮肿(又叫冬瓜腿)。余健民一行人半夜挨家挨户叫醒病人进行采血普查,确诊后,送“海群生”药给病人治疗。由于工作认真负责,很多病人都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当地再也看不到“橡皮肿”病人。
五、铜鼓治梅毒
1966年,余健民参加第五次医疗队,担任省卫生厅下属单位20余人组成的医疗队队长,赶赴当时梅毒流行的铜鼓县。当时全县没有一条公路,出行全靠双腿。每天,余健民和队友们都要在崎岖山路步行100多里,在翻越深山的过程中,经常听到野兽吼叫,让人心神不宁。
一行人几乎顿顿吃红薯,就着辣椒下咽,加之没有青菜,口腔反复溃疡。他们靠着艰苦奋斗的精神,经过半年努力,为铜鼓县消灭梅毒立下汗马功劳,当年铜鼓县人口死亡率大幅下降。
六、余干垦殖场医疗保障
第六次参加医疗队是1966年,余健民来到余干县康山垦殖场。为增加粮食种植面积,几十万民工挑土筑堤,在鄱阳湖周边围湖造田。余健民和队员们在这里驻扎,为民工们提供医疗服务。
医疗队住的是“人”字禾草棚,下雨天在棚内只能撑伞挡雨。病人睡在禾草铺的地上,医务人员都是跪着打针。堤边没有厕所,队员们只能挖沟作厕所勉强使用,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靠着队员们的“吃苦”和干劲,又一次实现了病人的“零死亡”。
余健民六次参加医疗队,都深入到了最艰苦、最危险的一线。正是在这些艰苦环境中他得到了历练,为他一辈子的医学事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李雅婷根据余健民口述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