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个人都会有一种情结,对于20世纪末江西省人民医院部分职工而言,他们心中有一种“红楼”情结。据住过红楼的一代人回忆,红楼始建于1958年,是江西医学院留下的实习基地。
红楼位于医院老住院部(当时只有3层,即如今的肿瘤放疗科、心内三科所在)的北面,与太平间(即如今的肠道门诊附近)只有一条小路之隔。红楼因红砖红瓦而得名,是一栋2层的砖瓦木质结构老楼,坡顶、长方形,具体尺寸不详,保守估计地下1层有400㎡左右,中式建筑风格,内部材料以木制为主,全部铺设实木地板,木制楼梯和扶手,以圆木为立柱。
红楼非常有特色,这是一个半下沉式的建筑,进入一楼大门后有十几级下行台阶,走下台阶进入一个非常宽敞的厅堂,层高至少有5米。虽一大半建在地下,采光依然充足,通风条件优良。建在地下的部分冬暖夏凉,形成天然的“涵洞”气候。
1981年,红楼内还有一些办公室,有医生的二线值班房、质保科、医务科等。单身汉们都睡大通铺。不到一年后,红楼内就改革成小单间,进门右边是男寝,左边是女寝。又过了两三年,2楼开发出来后,1楼住男生,2楼住女生。
随着新入职的职工越来越多,医院逐步把红楼腾空用于解决住宿问题。80年代初,红楼的二层没有使用,堆放着一些桌椅板凳,都是医学院时期留下的物资。只有1楼的大教室里住人。最初的时候,1楼就像一个军营的营房,大家以床为单位铺开,用帘子做间隔。后发展到用木板隔成一间间的独立小居室,但是有一个较大的房间里还是住了很多人,“地形”十分复杂。不断有新来的住户使1楼空间不足,大家又想办法把2楼腾空,向上搬迁。二楼的空间较小,住不了多少户人家,家家户户紧紧相连,一堵薄墙之隔就是另一翻天地。
红楼里的人员流动很频繁,彼此关系非常融洽,那是一个单纯的年代,大家都在走廊过道上架灶开伙,出门走几米就可以到同事家里搭筷子,谁家的红烧肉甜、谁家的鱼头汤鲜,坐在自己家里打开门就能嗅出来。
1987年前后,还没有房地产概念,大家都住在单位分配的宿舍里。结婚只需购置一张床、一套被子,就在医院宿舍里安家。红楼有的房间里住了四五个人,其中一个要结婚了,其他的同事就主动搬到别的单身汉房间去挤一挤,把这个“小天地”让给一对新人。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多的人结婚后和配偶搬出了红楼,到20世纪90年代初,红楼逐渐形成了“一间一户”的格局。说是一间房,也仅仅只有一扇窗户、一扇门,不超过10㎡,拿个柜子一隔,靠门的一块是“客厅”,靠墙的一块是“卧室”。房间里没有厕所,也没有自来水,内急的时候要么跑到院子里的公共卫生间,要么用便盆;没有厨房,洗菜洗衣要到院子里的公共水池;没有大功率用电器,打开水要去医院定时开放的开水房,洗澡要去医院的公共浴室;冬天取暖烧煤球、烤火盆;酷暑难耐的夏天,有的屋子里不透风呆不住人,只有到跑到病房里吹电扇降温。
90年代中期,为了解决开伙、用水的问题,大家在红楼北面的空地上,挨着红楼搭起小平房,作为厨房和洗衣房。之后有很多小平房连片搭起来,成为了医院部分老专家的小屋。
在红楼居住的日子是一段金子般的岁月,这里的居民基本上全是外地人,收入较低,没有贫富差距,经常在一起打牌聚餐,孩子们在院子里疯玩,感情很深。
直到2002年,医院建起来几栋宿舍楼,红楼的住户大部分都搬离,医院决定拆除红楼,用作医疗用地。很快红楼就被夷为平地,利用已有的地下空间,原址上建起一栋小房子——伽马刀中心,周围环绕着草坪。后伽马刀中心改建为如今的肿瘤放疗室。
红楼的建筑风物虽然已经不复存在,但是那安贫道乐、艰苦奋斗的记忆永远难以忘怀。红楼走出来的人,有代表性人物为余学清、施小六、龚小敏、曹平良、肖祖克、王健等。直到今天,红楼老住户们在同事的婚礼上相聚,“红楼往事”依然是热议的话题,仿佛红楼还在,还存在老住户和后代人的心中。
(罗昭淦采访红楼老住户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