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光飞逝!一转眼,来到非洲乍得执行医疗援外工作,已经八个月了。我们援助的医院,是中国政府援建的“中乍友好医院”。中国不参与医院的管理,委托当地非洲人管理,这里实际上是一所服务乍得人民的公立医院,中国医生常年到这里开展援助。
医院的职工都是教徒,主要是穆斯林和基督教徒。乍得的经济水平很低,在乍得首都恩贾梅纳,中乍友好医院是唯一一所能够开展病理诊断的医院。在中国病理医生援助乍得医疗之前,病理标本需要辗转邮寄到其他国家。我的到来,病理诊断就可以在国内完成了。我也成为乍得国内唯一一名病理医生,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克服许多困难开展业务。在国内,病理医生的工作主要是诊断,切片制作由技术室同事负责。在这里,从染色液配制到病理诊断,基本都要靠医生自己来完成。
中乍友好医院的外科医生水平有限,不能开展复杂手术,但门诊小手术还是比较多。虽然病理诊断有“金标准”的美誉,可惜当地医生对病理认识有限。有一次,门诊外科医生做了一个足底包块切除手术。标本在医生的办公室放了3天,标本袋里只放了少量的水。当地气温平均都在35℃以上,标本已经腐烂了。为了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标本,我用有限的法语,主动上门去和当地外科医生沟通,同时送去标本固定袋和配制好的福尔马林固定液。
很多门诊病人因体表包块来就诊,特别是颈部包块,由于当地的外科医生水平有限,切除颈部上血管和神经丰富的包块,风险比较大。细针穿刺技术因为损伤小、诊断时间短,显得尤为重要。有一次,一名警察的妈妈因为颈部包块来就诊。我做了细胞学穿刺后,告诉患者应该是结核,建议复查胸片。几天以后,偶遇了病人的主治医生,他高兴地用法语告诉我病人果然患有结核病。慢慢地,也会有其他医院把病理标本送来,让我们帮忙诊断。潜移默化之中,我的工作提升了江西省人民医院和中国医疗队在当地的影响力!
在这里,没有像国内一样紧张的医患关系,医生有绝对的权威。但是,诊治的效率也十分低。有的病人在医院露天的大院里吃住好几天,就是为了见医生一面。
病理主要负责肿瘤的诊断,在国内,由于多科室联合治疗,以及新的靶向治疗药物的使用,肿瘤病人的生存率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在乍得因为缺医少药,肿瘤病人很难得到规范的治疗。有一次,一位20岁的非洲小姑娘,因为鼻出血来就诊,病理活检后诊断为鼻咽部恶性淋巴瘤,家属和医生拿报告来咨询药物治疗,我也深感无能为力。在这个贫瘠的国家,为了简单的衣食住行,人们都在艰难前行。我们只能用所掌握的医学知识,为当地的人民尽一份微薄之力。
再过一个季度,一年的援外工作就要结束,我深切感受到无偿的医疗服务,有力地支撑起中乍两国人民的友谊。我在这里的工作发挥了应有作用,带动了乍得的病理诊断技术,造福了非洲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