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发布日期:2019-03-01 10:21 信息来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作者:汪国武 访问次数:
|
|
——写在第二十次全国“爱耳日”
我国是世界上听力残疾人最多的国家,目前,听力障碍残疾人有2780万人,其中0~6岁听力障碍儿童约有13.7万人,并以每年2~3万儿童的速度增加。中国新生聋儿数量多,康复需求大,但是,由于经济条件和技术能力的限制,只能达到年训2万名的能力。因此,除采取必要的康复手段外,积极开展预防防止耳聋发生、控制新生聋儿数量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为此,中国残联、卫生部等十个部门共同确定每年的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并于2000年3月开展第一次“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这对减少耳聋发生,提高人口素质具有重大意义。
2019年3月3日是第20次全国“爱耳日”,第7个“世界听力日”。今年爱耳日的宣传主题:关爱听力健康,落实国家救助制度。
导致耳聋的主要因素有两种: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经听力障碍病因学研究显示,全球范围内约60%的耳聋患者与遗传因素有关。同时,在大量的迟发性听力下降患者中,亦有许多患者是由自身的基因缺陷致病,或由于基因缺陷和多态性造成对致聋环境因素易感性增加而致病,这也是耳聋发病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悉,我国耳聋基因携带人群非常庞大,正常人群中耳聋基因的携带率约为4%-6%。很多遗传性耳聋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如果父母携带相同的耳聋基因,则孩子有25%的概率会是先天性耳聋的患儿,孩子也会有50%的概率是耳聋基因的携带者,这也解释了为何听力正常的父母会生育聋儿,并且临床数据显示,90%聋儿的父母听力是正常的。通过基因检测,可以发现携带耳聋突变基因的高危人群,对他们进行婚育指导和产前诊断,避免生育聋儿后代。随着“二孩政策”的实施,我国迎来生育小高峰,预防出生缺陷显得尤为重要。
新生儿听力筛查、儿童听力筛查和对儿童听力及言语发育进行观察,是早期发现听力损失的重要手段。宝宝出生三天左右,须接受耳声发射初筛,未通过者于42天进行双耳复筛,仍未通过者在3个月龄内转诊至指定的听力诊断中心进行诊断。6、12、24和36月龄是儿童听力筛查重点年龄,任何时期未通过听力筛查,均应及时转诊。如果发现孩子有拍打、抓耳部等动作,或有耳痒、耳流脓等,或对声音反应迟钝、语言发育迟缓、或青少年长期接触娱乐噪声后出现耳鸣等现象者,建议尽快到医院检查听力。
中耳感染是儿童期听力障碍的主要病因,由于儿童独特的解剖特点,咽鼓管短平宽,细菌病毒容易侵入导致中耳炎,反复发作可造成听力障碍,进而影响言语发育,因此预防感冒、避免平躺喂奶或呛奶等,可减少中耳炎的发生,加强体质锻炼,减少脑膜炎及流行性腮腺炎等病毒感染,防止儿童头部外伤,减少娱乐噪声,谨慎使用耳毒性药物也可有效预防儿童听力障碍。
各省都已根据《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意见》出台了本省残疾儿童救助政策,救助内容包括:助听器和人工耳蜗产品、手术费、康复训练补贴等。听力残疾儿童的救助标准根据当地的经济条件和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具体标准可由残疾儿童监护人向残疾儿童户籍所在地(居住证发放地)县级残联组织咨询,也可以上网查询或登录中国听语言康复研究中心官网下载了解具体救助制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