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发布日期:2020-09-28 17:28 信息来源:心律失常病区 作者:袁莉华 方雁 访问次数:
|
|
近日,我院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团队完成了全省首例血管迷走性晕厥心脏神经节消融术,填补了省内空白。
8月中旬,家住南昌市的杨先生来到了我院红谷滩院区心血管内科洪浪主任医师处就诊,自诉“入过伍、扛过枪”,现在才25岁,身体“一向棒棒的”,想不到有一天在起床后走到卧室门口,突然失去意识、跌倒在地。醒了之后,以为只是一次意外,谁知一周后在运动场的单杠上又晕了过去,重重地摔在了地上,脑袋上鼓了个大包。他这才意识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看到很多年轻人猝死的新闻后,他开始忧心忡忡,不敢去提重物更不敢去运动。之后来到了南昌市某医院就诊,医生告知他诊断为“二度2型房室传导阻滞”,需装起搏器,杨先生未同意,回家后查了相关资料又经多方打听来到了省医心血管内科就诊,洪浪主任听了他的叙述后对他说:“你这个毛病叫晕厥,因缺乏事发时的证据,必须通过住院检查查明病因。”
入院后,心内科电生理团队负责人赖珩莉主任医师和方雁博士一起给杨先生制定了诊疗方案:杨先生的病情属于血管迷走性晕厥可能性最大,但考虑到是年轻人运动相关的晕厥,心脑血管器质性疾病也是需要首先排查的。在排查了其他疾病后及时安排他做直立倾斜试验,尝试诱导他晕厥发作。
果不其然:在直立倾斜试验过程中杨先生突然晕厥发作,血压立刻掉到90/60mmHg以下,医生立刻扶着杨先生躺平,这时的他已经说不出话来了。可以确诊,杨先生就属于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是心脏迷走神经过度兴奋、抑制心脏跳动,外周血管扩张导致的血压降低,使脑灌注不足导致一过性意识丧失。
一直以来,血管迷走性晕厥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既往起搏器植入被认为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对于年仅25岁的杨先生,预防性地植入起搏器可能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从而得不偿失。
对于杨先生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呢?我院心血管内科作为省内最早开展心脏介入技术的心血管疾病诊疗的中心,在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过程中很早就观察到房颤消融术后的患者心率较术前会提高10-20次/分。心律失常团队的方雁博士认为是因为房颤与迷走神经相关,房颤消融术中会对迷走神经进行消融,从而提高了心率。他联想到国内外曾有报道,通过心脏迷走神经消融来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目前江西还没有医疗机构开展过。在和杨先生及家人沟通治疗方案后,8月25日,方雁博士为其做了心脏左房神经节消融术,整个手术过程在局麻下完成,耗时近1小时,消融过程中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迷走反射,这也是消融手术有效的一个标志。
术后复查动态心电图可见最低心率和平均心率提升,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消失,复查直立倾斜试验阴性,再也没有发生晕厥了,手术非常成功。
心内科副主任赖珩莉解释,心脏迷走神经消融术就像“汽车的刹车片太紧了,需要调松一下”,心脏跳动就像汽车的发动机,主要靠“油门”和“刹车”来控制。交感神经,相当于“油门”,在白天占主导地位,让人们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应对白天的工作和压力;副交感神经,在心脏里主要是迷走神经,相当于“刹车”,在夜间占主导,让心跳减慢,血压下降,让心脏怠速工作,得到休息和调整。“正常情况下,两套系统和平相处,轮流指挥,共同控制心跳,但在某些情况下,却会出现“西风压倒东风”的情况。当心脏迷走神经过度兴奋,抑制心脏跳动,外周血管扩张导致血压降低,使脑灌注不足,就会导致一过性意识丧失,这就是血管迷走性晕厥。赖珩莉提醒广大市民朋友们应当重视心脏疾病导致的晕厥,尤其是上了一定年纪的群体,更要小心应对。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