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发布日期:2013-03-13 15:25 信息来源:干中西医结合科 作者:廖金标 访问次数:
|
|
——国家名中医谈中医的现状与对策、责任与坚持
二、历史的上中西医的博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据文献资料记载:“当今,西学东渐,西医向中医的挑战日增,中西医药界之间的论战日趋激烈,论战仅属争鸣。这场论战早在建国前就已经打响:1929年,国民党中央卫生委员会在南京召开第一次会议,会上在褚民谊授意及主持下,通过了余云岫提出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障碍案》,提案极其荒唐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的不发展归咎于中医。另拟“请明令废止旧医学校案”呈教育部,并规定了6项消灭中医的具体办法。臭名昭著的“废止旧医案”一经披露,“舆论界首先加以抨击,认为中医中药万不可废”。接着,上海等地社会团体如总商会、商联会、国货维持会、全国商界联合会等于义愤,都有通电发表,一致拥护中医中药,反对废止中医,声势为之大振。在此形势下,沪上名医陈存仁、张赞臣、谢利恒等一起商议应对之策,决定举行全国中医代表大会。于3月17日,计有15省4市、243个县的281名代表在上海召开全国中医师抗争大会。上海全市中医药人员罢工一天。会上群情激昂,决定派代表到南京请愿。3月22日清晨,请愿团抵达南京,首先造访国民党政府五院院长和中央党部。先行谒见的是行政院长谭延闿,代表尚未开口,谭延闿便说:“中医绝不能废止,我做一天行政院,非但不废止,还要加以提倡。”说时他还伸出手腕,要团长谢利恒为他诊脉治病。
直到1935年11月召开国民党第五次代表大会,以冯玉祥为首的82名代表再次提出:政府应对中西医一视同仁,尽快公布《中医条例》,国家医药卫生机关增设中医,允许设立中医学校。几经磨难的《中医条例》终于在1936年1月22日正式颁布,标志着中医在医药卫生系统中取得合法地位。一场“取消中医”的闹剧最终以失败收场。
时隔77年后的今天,中南大学张功耀教授在博客上发表一篇文章《告别中医中药比破除迷信更容易》,拉开了他批判中医的序幕。此后又发表了《从中医药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说起》一文,引起了网友强烈的反响。此后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起了“征集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签名公布告”的签名活动。广大网友和中医药工作者强烈抨击,纷纷在自己的博客撰文批判张功耀。卫生部发言人毛群安在读到签名活动时表示:“坚决反对取消中医中药的言论和做法”,并称“目前中医的发展确实面临一些现实困难和问题,但国家对中医的发展非常重视,中西医并重是中国卫生工作的方针之一。”
77年间的两次中西文化博弈中,中医立于不败之地。西方文化求还原分析,东方文化主整体演绎,二者理论大相径庭,中医药在数十年的博弈中,走过了一条坎坷之路。
三、折腾:理念上不可邯郸学步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医药高度重视,毛主席题词:“中国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周总理题词:“发扬祖国医药遗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中医药事业得到飞快发展,然而,某些具体执行者使中医药事业走入许多误区。
在一份材料看到,“彭佩云同志讲过,我们中医高等教育几十年基本是失败的。”在说到中医教育的问题上,有人说到:目前我国的中医院校,从数量上说还是很可观的……我们的中医学生西医、中医都要学。在课程设置上,有的中医占七成,西医占三成。有的中医占六成,西医占四成。还有一些是“倒三七、倒四六”。中西医碰撞的结果,不是“东风压倒西风”,而且绝大部分中医学生接受西化,有没有不被西化的中医学生?如果说有,那是极少的,没有代表性。据了解,现在中医大学里本硕连读7年,读了四年还没读到《黄帝内经》,误了他们的青春。
当前,中医医疗、教学、科研管理上突出难题是两个“西化”,即学术与管理上的中医西医化。用西医生理、病理的观念与方法解释中医的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用西药药理、药物化学的观念与方法代替中药、方剂理论,几乎占据了中医科研课题的主导地位。可谓是邯郸学步,“中医西医化”就是所谓的“中医现代化”。现在必须彻底走出“西化”误区,别再折腾乃是首要任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