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发布日期:2014-07-10 12:37 信息来源:宣传科 作者:罗昭淦 访问次数:
|
|
金涵1963年出生于江西上饶,16岁考上大学。她的父亲从小教育她要当一个良医,所以高考只填了一个志愿——江西医学院。1984年她从江西医学院毕业,分配在江西医学院上饶分院眼科工作。
当时的校长是想招一个妇产科医生,但金涵个子小,“哎呦,个子这么小,到眼科吧!”金涵特别喜欢孩子,说想到儿科,“我们儿科不缺医生啊!”,就这样金涵开始从事眼科至今。“进入眼科后,我就觉得蛮好,工作后一直很喜欢这份职业。”2005年,金涵调入我院工作,那时她已经是主任医师。
关注儿童眼病,把主攻方向定在视光学
视光学是与孩子打交道最密切的学科之一。
工作头几年金涵主要做成人的眼科治疗,但看到越来越多的近视、弱视儿童,金涵开始重视儿童的眼病,加之她自身的“儿科医师”情结,1990年起金涵开始开展这方面的工作。1990年,金涵参加了省里举办的眼科培训班,主修验光配镜;1996年,金涵到上海五官科医院眼视光中心进修;2000年,金涵到温州攻读视光学在职研究生,当时国家眼视光中心设在温州医科大学,在那系统地学习了2年。2007年,金涵到天津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系统学习了斜视、弱视治疗,将眼视光与斜视弱视专业更加科学的结合起来,规范了儿童眼病的诊疗。
金涵担任中华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江西省分会委员、卫生部国家残联残疾人评定专家成员、江西省防盲治盲专家成员、江西省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眼科专业专家成员。《江西医药》审稿专家。
门诊“大户”:照顾外地患者不限号
金涵的专家门诊安排在周四上午和周五下午,门诊量是全院挂号量最多的专家之一,尤其到寒暑假更是一号难求。“我面对的病人大多都是外地的,不忍心限号,否则人家跑来就要到这里住一夜。”所以她经常要推迟下班,坚持把病人看完。
在我院工作十年,她一直低调勤恳,亲和善良。去年门诊改革以来,科学的制度管理促进了全院门诊企稳回升。因为她在儿童眼病中“超高”的人气,每当她坐门诊,前来求诊的病人摩肩接踵,门口的休息厅根本坐不下。一张2米长桌,排队的挂号单从一头整齐的排列到另一头,时刻有人前来“接龙”。面对这种现象,科室的同仁纷纷表示叹服,同事们认为,金涵主任对待患者和蔼可亲,为人厚道诚恳,业务精深,堪称专家。
与孩子沟通,首先要学会爱护孩子的自尊心
金涵经常到社区、学校进行宣教,告诉居民小儿眼病要尽早诊治,尤其是屈光不正、斜视、弱视等问题,6岁前是最佳治疗期。
她常常对学生说,沟通非常重要,首先需要爱孩子。曾有一个一岁半的小儿,总是歪头看东西,这是一个眼性的斜颈,看东西会有复视,因眼肌麻痹造成不能正常转动,他只好用头位来代偿。父母带他看病,大哭大闹,什么人都搞不定。“我跟他接触,第一次见面他就安静下来。别以为小孩子不懂,实际上小孩心里明白,他知道我能给他解决问题,所以配合。医生要引导他配合,首先你要爱护他。”金涵绝不会说一些伤害孩子们自尊心的话,不会把好奇、戏谑的眼神投射在孩子身上,她的过人能力首先体现在爱护孩子,平等地看待孩子。她是最懂孩子的眼科大夫。手术取得了成功,这个小朋友治好回家了。半年之后,有一次在公交车上,很挤,有一个小孩蹭过来拉金涵的裤脚,“我一看是一个小男孩,他的母亲坐在不远处,眼泪已经流出来了。其实我不太记得这小孩的长相,但我一看他妈妈就认出,这是我的一位病人。”他妈妈激动地对金涵说:“我孩子认得你,他一看到你就挣脱出去,跑来拉你的裤脚……”虽然两岁的孩子不太会表达自己的感情,但他也懂得感恩。金涵常说,她在工作当中感到非常幸福。治好了孩子,孩子开心,家长也十分开心,金涵的爱心付出取得满意的效果。
爱看动画片,营造出“幼儿园”氛围
在江西省眼科中心的小儿眼科诊区,这里不像是医院,倒像是“一个特殊的幼儿园”。金涵常说,要把这里营造出幼儿园的氛围,让孩子们在这里边玩边得到好的治疗,这样的孩子配合程度非常高。
一旦到了夏天,可了不得啦~孩子们放了假,半年一次、一年一次的眼科筛查高峰到来,许多家长带着孩子来看眼病。金涵的门诊门口仿佛成了学校的回廊,孩子们在这里休息、玩耍、交流、做游戏,家长们怀着忧心看着自己的孩子,“互相交流一下育儿经验,又对孩子的眼疾感到焦虑,但是孩子们玩得很开心,有种苦中作乐的感觉”。孩子们站在视力表前,互相测视力,有的扮演医师、有的扮演护士,十分有趣。
“在与孩子的接触中,我们用玩具、孩子们感兴趣的东西来拉近距离。”同事们都惊讶,“你怎么还看动画片!?”,金涵确实在坚持看动画片,她要融入孩子的世界,现在流行的动画片她都一清二楚:“以前喜欢奥特曼,还有喜洋洋,现在流行熊大、熊二等,这些动画片,我都看了。”金涵就和小病人们聊这些,扮演动画片的角色。用孩子们的语言来与孩子对话,没有病人不喜欢她。
斜视、弱视需要长期进行治疗,金涵的病人们见了她都和见了亲人一样,关系很好。“我伴随着孩子们长大,从幼儿园看起,一直到孩子们上大学。很多孩子考上大学后都会来跟我报一声喜,告诉我考上了什么学校。”

为数不多的周末上班专家
周六周日金涵也经常来上班,因为周末学校是不上课的,正是儿童就诊的小高峰。人家说,有的专家平常下午都不上班,你周末还来上班?金涵对他们说,“我自己喜欢,我工作着、快乐着”。
十年来,金涵的家人很支持她的工作,她自己十分热爱这份工作,感到很满足。金涵的女儿自主能力很强,目前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教育学硕士。
从不迟到的“秘密”
金涵从来不迟到、不早退,她的家在三经路上的碧水华庭。2011年4月以前,江西省人民医院眼科曾有8年时间设在二经路上省军区附近的小楼里,这几年中,金涵为了工作的便利,在二经路眼科附近租了一套公寓,每天住在公寓里,尽量减少精力损耗,上下班只需5分钟。而她的家离单位不过1.3公里。
2011年12月,江西省眼科中心搬迁到阳明路口的新址,她又改在省委大院里租了一套房子,每天上下班的步行时间只有10分钟。如此的敬业,如此规律的生活,给她的事业带来了动力和时间。
严谨治学 精专一业
不仅如此,金涵对业务的要求十分严苛,奉行专一原则。她是江西省眼科中心眼视光学、斜视与小儿眼科组的学科带头人,但是日常工作当中难免遇到非该亚专科的病人求诊。她依然会耐心的询问病情,而后进行二次分诊,亲手把自己的病源介绍给对应亚专业的同事。
如此一来,她的绝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治疗斜视、弱视的工作当中,产生的效果也是惊人的,她对自己领域的疾病几乎手到擒来,每天有3-4台手术,在手术过程中没有出过差错,科研产出也随之提升。
金涵长期从事眼科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在斜视与小儿眼科专业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开展了眼球震颤、复杂性麻痹性斜视、垂直分离性斜视、限制性斜视等疑难病例的手术治疗,并取得良好效果。积极开展斜视微创手术,倡导斜视显微手术。推广弱视规范化诊治。率先在我省开展并推广医学验光,科学规范的配镜等。2006年主持了我省少年儿童屈光不正、斜视弱视患病率的调查,为国家弱视诊断新标准提供了数据;并为我省十二五防盲治盲规划提供依据。主持完成省级以上多项科研课题。在研的省科技厅资助的社发项目及省自然基金项目均为本领域国内外领先课题。先后在《中华眼科杂志》、《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著十余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