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D打印导航模板技术再显神威
1月27日,刘女士从省人民医院骨二科顺利出院,她的踝关节术后X光和CT片十分漂亮,已经达到了医学上的解剖复位。与入院时的寝食难安、愁容满面不同,她的语气充满了兴奋,容光焕发。折磨了她7个月的脚疼终于得到妥善解决。
去年5月,家住南昌的刘女士因为一次意外,被电动车碾压了脚踝,导致她左脚胫、腓骨远端发生“三踝骨折”。由于踝关节是人体最受力的大关节,刘女士外踝和后踝骨折块错过又较多,原本精密吻合的踝关节结构遭受破坏,使仅用石膏固定和中药治疗的刘女士的关节发生错位摩擦,受伤7个多月了仍然不能正常行走,因为向前迈步会带来剧烈疼痛,撇着脚走路才稍稍缓解,严重影响了她的生活质量和个人形象。“而且,随着磨损的积累,刘女士已经发生的创伤性关节炎还会越来越重,最后不得不进行踝关节置换或关节融合手术。”江西省人民医院骨二科主任董谢平教授介绍道。
从X光片和CT上看,刘女士横断但未错位的内踝下部已经长好,斜形断裂的外踝和波及内踝后方的后踝均向上移位并畸形愈合,整个脚踝的所有骨骼都发生了严重的废用性骨质疏松。“关节内骨折要求解剖复位,但刘女士后踝骨块在胫骨远端关节面上的裂缝所形成的台阶并非直线,而是Z形。”董谢平表示“将错位愈合的外踝和后踝按原样截下再重新复位固定是解决刘女士创伤性关节炎的最佳方案。外踝的骨折裂缝虽然看不见了,但错位的台阶非常明显,容易从原位截断;但是后踝关节外部分的骨折线已经分辨不清,易于分辨的关节面台阶又非常隐秘,手术中不可能把关节掰开来找准那条隐藏在关节深处的‘蜿蜒曲径’。”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找准裂缝,并在不伤及关节的前提下沿原来的裂缝将骨折块重新截断呢?
刘女士曾经在上海三家著名医院的足踝外科就诊,未能得到一个稳妥的答复。她心怀不甘的回到南昌,经人介绍来到江西省人民医院,令她万万没想到的是,董谢平主任告诉她:“通过3D打印导航模板(也叫导板)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难题。”
董主任让助手考下刘女士的三维CT扫描数据,用三维设计软件处理后,启动办公桌上的骨科专用3D打印机。两个小时后,与受伤踝关节一模一样的骨骼模型呈现在了刘女士面前。在董主任深入浅出的耐心讲解和亲手“把玩”下,刘女士终于看清了自己伤脚的“庐山真面目”,理解了原样截骨对恢复关节面解剖关系的意义。
有了3D打印的骨骼模型,并不意味着就能按原样截骨。面对这例罕见、艰难而又要求极高的病例,董谢平与设计人员进行了反复沟通,设计出了3套手术方案和相应的导板,并将为刘女士“私人订制”的这3 套导板全部打印出来消毒备用。
1月15日,刘女士在安然的睡眠中接受了手术。董谢平采用第3套方案,在完成外踝截骨和胫距关节面外缘显露后,加做后内侧切口,以定位导板与截骨导板接力的方式,精准实施了后踝骨折块的原位截骨,顺利完成了三踝骨折畸形愈合的解剖复位与钢板螺钉内固定手术。这也是该院在省内率先应用3D打印技术后,继首创导板辅助无柄髋关节置换技术之后的又一创举,它似乎印证了董谢平前些天说过的那句话“只要有创新思维,3D打印技术就有无限的拓展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