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1年9月,我从江西医学院毕业分配来江西医院(今江西省人民医院)外科工作。当一名外科医生,这是我毕业前的愿望,因为我自小爱好运动,中学、大学期间都是学校田径队成员,身体素质好,适合我的个性。于是我就暗下决心,要努力学习好好干。
外科工作不像外行人想象的那样轻松,羡慕的所谓“银外科”,无影灯下有苦也有累,既要体力更需要毅力,病房工作常常与创口、脓血、大小便打交道,这一切都没有动摇我想一辈子当好外科医生的决心。几十年来,我曾经获得过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全国先进女职工”称号、南昌市人民政府授予的南昌市“劳动模范”称号、江西省卫生厅授予的“江西省模范卫生工作者”称号等诸多荣誉,这是社会对我的认可和鼓励。
条件简陋 艰辛历练成长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医院的病房设施简陋,住院部是一座解放前保存下来的三层砖楼,此外只有放射科、检验科两个辅助科室,医生的听诊器和一双手在疾病的诊断中起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要狠下功夫,提高基本功的训练,不断积累经验,力求减少诊断误差,争取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那个年代医务人员很少,尤其在文革前后,医务人员严重缺乏。农村医疗条件差,外科急诊危重病人多,几乎每天晚上、白天都有急诊手术,给我们年轻医生提供了不少上手术台锻炼的机会。人员缺乏,设备也很有限,那时候一台今天看起来的小手术往往要花数倍于今天的时间,外科医师非常累。尽管工作辛苦,但每个人都感到很欣慰,因为我们的付出换来了病人的健康,这种繁重的工作,也为我后来的游刃有余地独立开展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迎难而上 取得技术突破
在五十多年的外科从医生涯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两件事,至今常常浮现在脑海中,20世纪60年代末,一位患肝肿瘤的女性病人来院求治,在当时条件差、医生少、医疗水平低的情况下,在当时外科负责人厉鼎琦主任的带领下,我们克服困难,成功切除了大肿瘤,手术取得成功。这可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我们举着红旗,敲锣打鼓在院内游行,把这件喜事作为向党的“九大”献礼。当时高兴的心情难以言表,病人逐渐康复,随访的情况很理想。
还有一次,一天上午,急诊来了一位中年男性病人,他被利器刺伤心脏,情况十分危急,如此严重的病情、时间就是生命!我院设备有限,但是根本没时间转院,我院紧急安排了急诊手术抢救,当时医院没有心胸外科医生(当时医院没有细分专科,只有大外科、大内科),同时血源很难找(当时用血基本都是临时找输血员抽血提供),面对这种紧急情况,容不得半点犹豫,必须当机立断,进行手术抢救。在厉主任的带领下,我们紧急开胸修补刺伤的心脏,病人终于获救。
通过上面两件事,我感慨很深,对待工作中的难点,首先要有高度责任心,不能思前顾后、存私心,以免贻误抢救时机;其次医生必须平时注重业务学习,努力提高医疗水平,要德才兼备,两者不可偏离,相辅相成。
无私互助 值得今人学习
我院是一所百年老院,医院的发展历经坎坷,同事们同舟共济,有许多故事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20世纪80年代初,医院的医疗用房十分紧张,唯一的一座普通病房是70年代才建成的5层楼病房,我们泌尿外科、骨科、脑外科三个专业科室同在一个病区上班,当时科室间的合作精神令我十分感动。那时候,无论哪个科室收治的急诊抢救病人来入院,不分科别的医生护士都会全力以赴,有条不紊地主动参与抢救,大家同舟共济,合力挽救了许多危重病人。这种一切为了病人、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教育了我、鼓励了我,在后来的从医工作中我一直秉持这种无私互助的精神。
回顾我的从医历程,首先我要感谢各级领导的培育和教育,为我创造了学习条件;我还要感谢各阶段的老师们毫不保留的帮助,尤其是厉鼎琦主任言传身教,让我不断提高了实践能力;同时还要感谢广大病友对我工作的信任、理解与支持,给我工作上的动力;最后,要感谢医院,是这所医院给了我生存和发展的平台。时至今日,曾经在几十年前由我治疗或手术的病人还常常问候我,或保持着友好的联系。这一切的一切,使我终身难以忘怀。
我引以为豪的是,从医50余年,我始终把病人当做朋友,真正做到了关心病人的疾苦、体谅他们的困难,这种良好的医患关系,使我感受到从医的快乐、无怨无悔。
今天的江西省人民医院早已旧貌换新颜,宽敞舒适的就医环境,各科先进设备的投入使用,各种高级人才的引进,全院职工的锐意进取、不懈追求,使我确信:江西人民医院的明天会更加灿烂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