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德喧1946年出生于南昌县,父亲解放前是中药学徒,后一直在南昌市的码头上干活,当码头工人,母亲因病在家。因家庭贫困,他从小就跟着父亲上码头干活。
被军医大学提前录取 阴错阳差走上医学道路
1964年,不满18岁的喻德喧从南昌六中高中毕业,毕业前夕第七军医大学来招生,学校动员他参加报名。高考前报的20个志愿里,他没有报医学专业,就另外手写了一条,参加报考第七军医大学。体检结果一出来,学校就通知他准备去读军医大学。喻德喧高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位于重庆的第七军医大学看重了他。尽管参加了高考,他还是被提前录取了。第七军医大学即如今的第三军医大学。“当时我家里困难,读军校不需要钱,我就去了,入学的同时即入伍参军。”
入学时就读医学系,本应6年制,后逢教改、又逢文革,到处在搞运动,当时学生只好自己组织学习。喻德喧说:“我读书的时候考试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大学时我们方队里164个人,我从来没有低于第五名。”1968年年底,只读了4年的喻德喧离开了学校,到福建31军91师炮团里下放锻炼。在基层军队里,当兵的身体比军医还好,基本无事。他到部队农场劳动、参加战备训练等,“吃了不少苦,我觉得自己无所作为,1970年10月份退伍,回到南昌。”
退伍转业选择了省人民医院
“退伍办当时问我们想干什么,我说哪个医院大就去哪个医院,当时同回来的一个同学去了一附院,我就不愿去和同学竞争,二附院已迁到湾里,我也不愿去湾里,就问还有哪个大医院,回答说江西医院。我就来到这里工作了一辈子。”
1970年,江西省人民医院被东湖区革委会接管,规模很小,和喻德喧想象中的大医院完全不同,但既来之则安之。“入职后选择专业,外科里派系斗争厉害,加上大学后期没有基础课,我就选择了内科。整个内科只有6个医生。”当时病人很多,以风心病、血吸虫病居多。喻德喧天天扎在临床,吃住都在病房。恰逢北京三医院的一位主治医生下放在我院,他每天要认真地写一小时病历,喻德喧得益于他的帮助,刻苦学习讨教,“当时书都买不到,他写的病历我们就拿来当书读。”
努力为消化内科发展打下基础
喻德喧严于律己,下乡支援一呆就是半年,进京从事保健工作时,杜绝政治运动,潜心学习英语,钻研业务知识。文革后医院专业分科,消化内科没有多少人去,他服从安排来到消化科。因回避政治活动,受到不公正待遇,他错失参加当时省中医学院举办西医学习中医班的机会,至今引以为憾。
1977年到1990年,消化内科一直只有6个医师,设备稀缺。1982年,喻德喧抓住一次为副省长来看病的机会,陈述科室困难,得到省领导的重视,在领导的亲自关怀下,历经波折,喻德喧申请到省里10万元经费,买回一批日本进口的纤维内镜,“这些镜子都是奥林巴斯牌的,当时算是省内最好的。这也是我为消化内科干的第一件大事。”从此消化内科的业务领域得到拓展,水平和规模得到提升。
一夜拯救过90名中毒学生性命
1985年,医院尚没有急诊科,门诊部还设在阳明路上。这天夜里,省电力学校发生了食源性事件,约90人中毒。当晚喻德喧在本部当二线班,消化内科负责中毒的抢救,那天夜里,陆续送来好几个症状相似的病人,均是有机磷中毒。他问护送的人到底有多少人,回答说有八九十病人。
喻德喧见事情紧急,跳上车直奔门诊部,“我就把那80多个病人用他们的大班车一起带进来,各个病房安置,当时其他病房的医生不接收这种病人,我毕竟是从部队出来的,斩钉截铁地说‘有80多个病人,我们一个病房摆不下,你们每个病房分几个人,严重的几十个都留在消化科,轻一点的分走’”。就这样抢救了一个晚上,当时有关部门的领导都来看望,中间有几个出现严重问题的,喻德喧挨个的处理。“等我全部处理完之后,我就把三线班和院领导叫起来,他们看了很满意。”喻德喧通宵工作,在各科室的通力配合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全部学生都得到了妥善救治,没有一个死亡。当时电力学校为了感谢我院,在现今的后勤管理科附近立了一个很华丽的电灯,赠送给我院。
一位病人令他感动、警醒
80年代中期,医院的肠镜技术逐渐开展起来的,曾经有一位60多岁的黄姓老妇,喻德喧接诊后为她做肠镜检查。当时做肠镜一定要探到回盲部,按照现在的要求是做发现了肿瘤为止。当时他在乙状结肠的部分发现了一个很大的肿瘤,就在通过这个肿瘤的时候,“啪”得一下把肠子穿破了,他报告上级医生,又向医务科报告,并马上联系外科,准备将病人送去做手术。
在联系过程中,老人说“你打电话叫我儿子来。”她的儿子是市司法系统的职工,“我当时吓坏了,以为她要找我麻烦。”喻德喧没想到的是,她当面对儿子说:“我告诉你,这个医生对我非常好,他给我诊断了病,不管将来有什么问题,你都不能找这个医生的麻烦!”当着现场诸多医务人员的面,她说了这番话,感动了喻德喧。说完这番话,病人马上被送到手术室进行手术,切除了肿瘤,延长了寿命。
“做肠镜有千分之四的穿孔率,这件事如果发生在现在后果难以预料。此事之后,我就更加仔细。”在胃镜方面,喻德喧做过最小年龄的是4岁,最大年龄的是96岁;肠镜方面,七、八十岁的老人都经常做。
通过这件事,喻德喧认为,医生最重要的作风是务实,要为病人着想、认真细致,凡事都要从病人的利益来考虑。谈到医院的未来发展,喻德喧希望各个科室认真追赶新技术,要跟上国内的发展水平。作为三级医院,不能在技术上落后于人,应带动技术的突破和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