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1日,我院心内二科赖珩莉主任医师成功给三名阵发性房颤患者实施了一种名为“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新技术。来自省内的熊大妈、吕大姐、何大爷均接受了该手术,手术过程非常顺利,均未出现膈肌麻痹等并发症,目前他们已痊愈出院。
众所周知: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易引起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致残甚至致死。已有的研究提示,可以改善房颤患者预后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预防血栓栓塞的抗凝治疗和导管消融。目前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最常采用射频能量来完成,需要在心房内通过逐点消融达到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手术时间长,且易造成患者疼痛,手术耐受性差。而采用冷冻能量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是近年来开展的一项新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冷冻能源,通过液态制冷剂的吸热蒸发,带走组织的热量,在球囊接触处进行消融,使得目标消融部位病变的心肌细胞遭到破坏,阻止异常电信号的传递,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房颤的目的。冷冻球囊的问世,使得环肺静脉线性消融可以一次性完成,明显缩短手术时间,简化手术方案,开展推广更为方便,且术中患者无疼痛感,手术耐受性好,手术成功率亦与经导管射频消融相近。
目前国际上越来越多的房颤治疗中心将冷冻球囊消融作为阵发性房颤初次手术治疗的首选,经导管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房颤在我国一线城市大的医疗中心均已成功开展,其不足之处是费用高,所需器材均为进口设备。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房颤大国。据2014年国内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我国房颤的人口患病率为0.77%,估计为800万之众,且随着人口的老化和心血管发病率的增加,这一数字还在不断攀升。而因射频消融技术的复杂性和贵重设备的要求等因素,接受房颤消融的病例每年尚不到5万。可以预测,如果冷冻球囊费用下降或国产化,冷冻球囊和操控鞘的设计上进一步优化,更便于操作,冷冻球囊消融术会在全国迅速普及开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