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发布日期:2022-10-21 15:45 信息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访问次数:
|
|
日前,江西省人民医院(南昌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医师林志颖,在颅内肿瘤、脓毒症等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方面进行长期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果。
林志颖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6篇SCI论文,总计SCI论文影响因子超过25分,其中机制研究如:CDCP1促进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从前神经型向间质型转化的分子机制初探;LASSO回归和支持向量机递归特征消除算法筛选脓毒症核心基因等4篇SCI论文(3篇中科院3区,1篇中科院2区),也在临床研究方面深入研究,发表3篇SCI论文,例如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间变性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和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具有临床特征、分子特征和进展关系的病例系列;维罗非尼有效治疗BRAF V600E突变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的一例报告。
基于前期基础,国际知名期刊Bioengineered(实时影响因子6.8)邀请我院林志颖医师担任审稿专家。
仁医科普
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
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GBM)占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恶性肿瘤的45.2%。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即使经过STUPP方案治疗,其生活质量和预后仍非常差,平均生存期约为15个月。2016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对胶质瘤患者提出了分子分型,这使得患者分层分类更加精确。
根据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 TCGA)团队研究,原发性GBM被分为四种特定的分子亚型,包括间质型(Mesenchymal, MES)、经典型(Classical, CL)、神经型(Neural, NL)和前神经型(Proneural, PN)。
脓毒症
脓毒症是一种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具有由对感染的反应失调引起的生理、病理和生化异常,具有高发病率和死亡率。脓毒症时复杂的炎症反应尚未完全阐明。每年,世界上新病例的数量都在上升。据报道,每年有600万人死于脓毒症,脓毒症是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尽管医学科学的进步提出了脓毒症的早期诊断标志物,如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 (IL-6),但它们在早期检测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仍然不高。基于血液的非侵入性生物标记物对于脓毒症的个体化治疗可能至关重要,并且患者由于其可识别的分子特征而接受特定的治疗。因此,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来帮助临床医生快速诊断早期脓毒症。
文图丨重症医学科 林志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