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9日,江西省人民医院(南昌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成功开展一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玻璃体腔注药术。患儿胎龄仅26周,出生后12周接受该眼科手术,是我院开展的最低龄视网膜手术。
患儿小恩诚,出生时体重仅有600g,属于超低体重早产儿。经儿科医生精心救治已度过了危险期。由于患儿有吸氧史,眼科负责人赖平红会诊后发现双眼视网膜处于II区3期病变,如果不及时干预,小宝眼部病情将迅速发展,可能很快出现纤维增生、视网膜脱离等,面临失明的风险。为把握治疗时间窗,尽快挽救视力,决定为患儿施行双眼眼内注射抗新生血管药物的手术治疗。
9日下午15时,患儿在儿科孙乐科副主任和冷尔玲医师的全程陪护下,由陈娟医生配合下,赖平红在患儿眼角膜缘后准确进针,将药物平稳注入玻璃体腔内。手术全程仅3分钟。据悉,小恩诚是我院接受眼科手术的最小患儿,一般的胎儿孕38周时还未降生。
和成人相比,早产儿因眼球小,进针部位靠前,针头更细,刺入深度较浅。患儿眼位不易控制,更需要医生操作熟练。
仁医科普: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
在早产儿(胎龄小于37周)、低出生体重儿(体重低于5斤)的群体中属于一个严重的并发症,严重时可以造成视网膜脱离、并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近视、弱视等,对视力的危害是非常大的。随着我国围产医学、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迅速发展、低体重早产儿成活率逐年上升,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发生率也明显升高。目前普遍认为早产、低体重和吸氧是ROP的主要危险因素。
ROP按发生部位可分为3个区(如下图所示):
(1) I区:以视盘中央为中心,视盘到黄斑中心凹距离的2倍为半径画圆;
(2) II区:以视盘中央为中心,视盘到鼻侧锯齿缘为半径画圆,并除去I区的环形区域;
(3) II区以外剩余的部位为III区。
早期病变越接近后极部(I区),病变越重或越可能持续进展。
ROP按病变的严重程度可分为5期:
ROP4期和5期:部分视网膜脱离、完全性视网膜脱离
ROP一旦发生,进展迅速,有效治疗的时间窗很短,可以说治疗ROP就是与时间赛跑,每耽误一天都有可能造成孩子的终身失明。及时有效的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药物,可有效抑制早产儿视网膜病新生血管的生成,并可使已生成的新生血管退化,是ROP有效的治疗方式。
随着多胎政策的开放,高龄产妇在不断增加,早产儿数量也在不断上升,赖平红主任医师希望全社会高度关注ROP,共同重视早产儿眼健康,做到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光明的未来。
文图丨眼科 陈娟
编辑丨罗青霞
审核丨罗昭淦
终审丨乐熙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