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江西省中西医结合眼科专业委员会的创始人之一,从医50年来在中西医治疗眼科领域屡创佳绩;他已步入古稀之年,却仍然坚守在临床治疗第一线,为无数眼疾患者送去了光明和希望……他就是江西省人民医院眼科中心的主任医师罗兴中,一位甘愿为守护患者“心灵窗户”的健康而奉献一生的白衣战士。
出身中医世家
自幼随父亲学习中医
谦和、热情、慈祥是罗兴中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年过古稀的他少了一分同龄老人的慵懒与蹒跚,却多了一分年轻人的潇洒与干练。这位出身中医世家的医者,在记者面前兴致勃勃地谈起了年少时的那段“医缘”。
“我从12岁起就跟随父亲研习中医,父亲给病人看病,我就在一旁一边听,一边帮着父亲抄处方。”罗兴中说道,“父亲的行医技术很高超,深受患者的拥戴。看着父亲将一个个病人治好,他们表现出发自内心的感谢和笑容,那时的我心里就有了当医生的梦想。我梦想长大后也能够成为像父亲那样好医生,救死扶伤,为患者解除病痛。
下定决心的罗兴中发奋学习,在1956年以优异的成绩被江西医学院医疗系录取,经过数年的刻苦钻研,罗兴中于江西医学院顺利毕业并留任该院的眼科助教兼住院医师。1970年他调入江西省人民医院眼科工作,期间还脱产学习中医一年,还曾作为“中国医疗队”中的一员,远赴突尼斯参加国际医疗援助行动。
从医五十年来,罗兴中始终谨记清朝名医刘一仁所说的“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竭力做到“对待患者一视同仁,无论贫富贵贱”。采访当天,当记者来到江西省人民医院眼科中心时,只见罗主任的门诊室内外挤满了前来就诊的患者。在接诊过程中,罗主任总是耐心地询问患者的病症、病史,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方用药,辩证施治。
全力以赴挑战眼科顽疾
改良创新屡获肯定
“中西医结合是一门独立的边缘性学科,”罗兴中对记者说道,“关键就是要在‘结合’二字上下功夫。因为它本身与中医和西医密切相关,又相互区别,所以中西医的结合应该是中医的哲学思想与西医的实验研究方法的有机结合,使二者取长补短,它们不应该是简单的接合而应该是融合。”作为江西省中西医结合眼科专业委员会的创始人之一,世界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省眼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西省医学科普专业委员会常委,罗兴中的权威学术地位在业界早已得到了公认,而这些权威职务和称号的获得,正是来源于他在专业上的不断突破和创新,以及患者的广泛信任和认可。
“‘大脑皮质盲’是一种眼科的疑难病症,患者多为2~6岁的儿童,该疾病极易导致双眼失明。”罗兴中介绍说道。曾经有一对来自余江县的夫妇带着其5岁的孩子前来找罗兴中就诊,他们曾跑遍了市里各大医院求治却均无结果,几近绝望的父母将最后一线希望寄托在罗兴中身上。罗兴中接诊后立即为孩子进行检查,发现孩子的皮质盲是因外伤造成,面对严峻的病情,罗兴中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攻破。他开始不断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放弃一切假日,全力以赴。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篇专业报道和学者的新发现给予了他启发,找到思路的他又经过了一番艰难的摸索之后,终于创新出了视区穴直接注射硝酸士的宁等兴奋皮质的疗法。这项中西医结合疗法自1985年创新起,拯救了无数徘徊的黑白世界边缘的皮质盲患儿。
罗兴中凭借着迎难而上的精神,眼科顽疾的治疗上取得了一系列的阶段性进展:1987年开展了穴位注射联合全外直肌移植脉络膜上腔术,进一步地延缓了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失明的时间。他还针对农村多发病慢性泪囊炎,对鼻泪管阻塞钻切术进行了改良,使该手术在保持原有疗效的基础上,缩短了手术时间、操作变得简单、且不易出血以及更易于在基层推广。并且经北京上海专家鉴定,认定其在同类技术研究中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目前这两项研究均获得了省科技进步奖,后者还被卫生部列为“面向全国农村十年百项推广项目”,同时还获得了省科技进步奖。
年过古稀依然坚持第一线
为患者治疗是他毕生心愿
在大部分人的概念当中,75岁的老人应该退休在家里,养养花、逗逗鸟,周末儿孙们围绕周围,享受天伦之乐。而罗兴中在晚年却选择了返回医院一线岗位,积极发挥着余热。50年来他在眼病领域坚持不懈地进行临床研究,在获得患者信赖的同时,也给他带来了不少的荣誉:2001年获得全国中西医结合贡献奖、2006年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授予的“中西医结合医学家”称号,其中该项称号在省内为数不多,罗兴中就是其中一位。2007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还将罗兴中的事迹编入了《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家传》。
“也许和许多其他老人相比,我少了很多休闲娱乐的时间,身上的担子反而更重了,但我不后悔。”罗兴中坦言,“我早已决定为这项事业奉献终生,能够为更多的患者治疗,使他们的眼睛获得康复,是我最希望看到的事,也是最让我感到幸福的事。”(摘自《江西晨报》2012年12月11日E1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