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发布日期:2013-01-17 11:15 信息来源:江西广播电视报 作者:童莉 访问次数:
|
|
“他们不是天生的盲童,但因为家长对这种疾病认识不足、医生的重视不够导致他们虽然提早来到了这个人间,却永远看不到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1月11日,在江西省人民医院眼科中心,忙碌中的中心副主任赖平红对记者说出了这样一句令人寻味的话。面对记者的惊愕,赖平红解释道,这种病变主要发生在早产儿身上,医学上称之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足月分娩的新生儿,一般是在妈妈怀孕后38周出生,此时眼睛内各种结构已基本发育成熟。早产儿则不然。他们提早来到了人间,视网膜血管还没发育完全,极易发生病变。据资料统计,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在早产儿中的发生率高达20%。
“以前由于认识不足,致使许多早产儿错过了最佳治疗期,导致终身失明。其实,这种疾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只要抓住最佳治疗期进行治疗,孩子的眼睛则与常人无异。但是,这种疾病有个特点,就是可供治疗的时间非常短,只有短短两周的时间,所以医学上也称之为‘时间窗’。‘时间窗’一旦关上,孩子将坠入永远的黑暗中。”
赖平红告诉记者,从2007年开始,应卫生部要求,江西省人民医院眼科中心就开始普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工作。作为江西地区的主要项目执行人,赖平红一直在为之努力着。他进行了大量的走访,几乎走遍了全省所有设区市的医院,举办了12期培训班,培训当地的眼科、产科、儿科医生,告诉他们早产儿做视网膜检查的重要性,再由他们口口相传,告诉早产儿的父母和家人。如今他们已经在全省建立了10个筛查点,检查了数千名早产儿,及时发现了一大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患儿,降低了我省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和致盲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为早产儿做眼底检查可不是一项好干的活,不仅难度系数高,也需要有充足的耐心和爱心。许多医生都不太愿意做这个事。”赖平红笑着说道,“我做这个坚持了5年。”随后,他邀请记者到诊疗室去观看诊疗过程。
在诊疗室里,记者看到,刚出生才一个多月的小宝宝由妈妈抚摸着安静地躺在诊疗床上。“整个检查必须在暗室操作,孩子检查前半小时还需滴眼药水扩瞳。”赖平红一边熟练地做着准备工作,一边向记者介绍道。 当一切准备就绪时,护士伸手把灯关了,然后用器械轻轻地拉开了宝宝的眼睑。宝宝受到惊吓,大哭起来,头和手脚挣扎着。护士忙叫一旁的家长帮忙固定宝宝的头和手脚。这时,赖平红迅速利用双目间接检眼镜和28D凸透镜观察宝宝的眼底。只见他用巩膜压迫器轻巧地压迫着孩子的眼球,检查孩子眼球周边视网膜发育情况。几分钟后,赖平红检查完毕,坐在桌边开始写医嘱和交代孩子的父母注意事项。
当所有的患儿检查完后,赖平红才长吁了一口气,和记者闲聊道:“别看我现在这么快,几分钟一个。可刚开始做这项工作时,简直不知道如何下手,孩子的眼球都找不到,这么小的孩子,手不能重了,得轻轻的,力道很难掌握。”
赖平红一直用心对待着患者。他说,医生应该像对待自己家人一般用心对待患者。患者来医院求诊,就属于弱势群体。所以不管治疗效果如何、患者的态度如何、医患关系如何,都应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这,是赖平红从医16年来的人生感悟。
赖平红,江西省人民医院眼科中心副主任,副主任医师,200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眼科中心,获医学博士学位。擅长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检查和诊治、各种眼底病(包括视网膜脱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血管炎、黄斑疾病等)。(摘自《江西广播电视报》2013年1月17日09版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