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江西日报》器官移植术成为救治肝肾重症病人的重要手段 |
| 发布日期:2015-01-19 15:12 信息来源:江西日报 作者:沈毅轩 访问次数:
|
|
本报讯 (通讯员沈毅轩)“二次移植”意味着什么?如果把生命比作四季,患者第二次接受移植手术犹如迎来第三次“生命之春”。2014年7月,陶老师在江西省人民医院成功接受二次肝移植,20天后他便回到了自己热恋的三尺讲台。这是该院成功开展的第4例二次肝移植手术。
该院器官移植科主任李新长介绍说:“二次肝移植是一项难度极高的外科手术,第一次肝移植已经把肝脏周围管道解剖位置全部改变,情况不可预估,手术风险比初次肝移植要高10倍左右。二次肾移植、肝移植的成功实施,可以使患者获得第三次宝贵生命。”
器官移植作为20世纪医学奇迹之一,已使成千上万的器官病变终末期患者重获新生。而江西省人民医院是全国较早开展移植术的医院之一,我省在该项技术中的多个“第一”也是在该院实现。
1987年,该院在全省首次独立开展了自体肾移植手术,并取得成功;1994年开展尸体肾移植,1997年肾移植技术已十分成熟;2001年完成省内首例亲属活体供肾移植,标志着我省肾移植技术取得重大进展;2001年组建肝移植小组,成功完成省内首例抢救性尸体肝移植;2002年开展该院首例心脏移植;2005年获批省内唯一的器官移植中心,同年正式成立器官移植科;2006年在省内首次独立完成肝肾联合移植,并经国内专家考评,器官移植综合临床应用能力全省排名第一,获得卫生部首批器官移植准入资质;2008年完成全省首例胰肾联合移植和脑死亡器官捐献儿童供肝成人移植手术,后者为全国首例;2009年完成省内首例活体肝移植;2010年,根据中国肝脏移植科学登记系统(CLTR)和肾移植科学登记系统(CSRKT)数据显示,2010年该院完成肝移植例数在全国医院列第15位,完成肾移植99例,居全国医院第11位,标志着我省器官移植(肝、肾)技术已经成熟,并跻身全国“第一阵营”。
经过数十年发展的省人民医院器官移植科,如今已是我省医学领先学科,在肝肾移植方面具有很强的技术实力,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均处于省内领先水平。目前,该科共设有床位40张、设有移植患者登记随访室和独立的器官移植重症监护室(10张床)。
多年来,该科以延长器官移植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为目标,通过跟踪每位病人的数据,设计最优的个体化方案,在保护移植器官功能正常的前提下尽可能规避药物的副反应,并与上海、河北、浙江等地区医院移植团队联合,建立了跨院区、地区的跟踪随访新模式。迄今为止,该院共完成肾脏移植800余例,其中最长成活近20年;完成肝脏移植170余例,最长成活近10年。值得一提的是, 2014年度全国“最美乡村教师”、来自大城镇中心小学的年轻教师陈腊英就是2008年在该院成功接受的肾脏移植手术。
同时,该科还利用人才和技术优势,承担了省、厅级课题十余项,其中《不同供体形式的肝移植系列研究及临床应用》获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8年,该院肝肾移植团队荣获“江西省优势创新团队”称号;2013年器官移植科被评为“为江西省卫生系统领先学科建设单位”;2014年被评为“省级青年文明号”。
李新长介绍说,从2007年起,该科开始积极尝试死亡器官捐献探索,开展了全省首例死亡器官捐献。在省红十字会的帮助下, 2014年成立公民死亡器官捐献办公室,全年完成心脏死亡器官捐献10例,其中实施肾移植15例、肝移植5例,数量居全省之首,是全省率先完成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定的死亡器官移植要求的医院。这样的尝试,不仅使该院成为器官移植技术的“高地”,更成为人道主义、大爱无疆的“高峰”。(摘自《江西日报》2015年1月19日B2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