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大血管手术具有手术时间长、复杂、高难、高危等特点,被医学界称为外科手术领域“最后的堡垒”。早在上世纪70年代,省人民医院就开展了胸心外科工作,并于1982年成立胸心外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2019年,该院将胸心外科细分专业,单独成立心脏大血管外科。2020年,该学科搬迁至红谷滩新院区,在更好的环境下全力发展壮大科室。目前,省人民医院的心脏大血管外科已驶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高层次人才引领发展,技术突飞猛进,理念与国际接轨,手术数量和疗效不断提升。
开 拓
说起省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的发展,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该科副主任谢爱民。1998年,肝胆外科专业硕士毕业的谢爱民,被“挖”到该院胸心外科工作。22年来,他在院领导、科主任的带领下,不断奋进,从一名硕士毕业生成长为学科的中流砥柱,参与见证了心脏大血管外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之路。
为何选择跨学科发展?“心脏外科手术被誉为医学‘皇冠上的明珠’,其手术的复杂性让很多人望而生畏,我学习能力比较强,加上年轻有冲劲,愿意迎接高难度的挑战。” 谢爱民说,多年来,他攻克了许多技术难关,创新了多种手术方式,制胜法宝就是不断学习。
2004年,带着临床上遇到的许多问题,谢爱民来到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进修一年。这一去,打开了他的新世界,学习了众多心脏外科手术的先进理念和技术。2007年,他带领团队,开展了医院首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该手术是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过去医院开展此项手术需要请外省专家会诊。如今该手术的年手术量约100余台,手术成功率已接近国际前沿水平。
创 新
技术创新,永无止境。作为该学科的开拓者,谢爱民每年都会定下一个具体目标,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心脏外科技术。
在临床中谢爱民发现,“主动脉夹层”这种异常凶险的心血管病在高血压人群中广泛出现。“主动脉夹层”被称为血管中的“炸弹”,夹层一旦破裂会导致急性大量出血,死亡率非常高,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及时手术。为此,他带领团队不断钻研技术、攻克难关,自2007年起开展主动脉夹层手术,成为我省当时最早开展此项手术的学科之一。为了学习更多技术,2013年,他参加国家心脏病中心的课题研究——主动脉夹层预警机制的研究。
主动脉夹层手术可让患者创伤最小、恢复最快、生活质量最好,但手术过程也十分复杂和危险,没有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手术经验是很难完成大血管及周围血管的置换及吻合。谢爱民的手术做得细、耗时长,对血管缝合的位置和角度都十分讲究。
目前,主动脉夹层手术在该学科累积手术量达300多例,治疗技术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
跨 越
今年5月8日,谢爱民成功为一位28岁的年轻女患者,实施了心脏瓣膜成形术。手术非常成功,术后患者心功能很快就恢复了。
据介绍, 心脏的瓣膜就像血液进出的“门”,起到控制血流的重要作用,一旦瓣膜坏了,导致充血或者缺血,心脏就不能正常工作,这个时候就要采取心脏瓣膜手术。心脏瓣膜手术一般分为两种:心脏瓣膜置换术和心脏瓣膜成形术。
“心脏瓣膜置换术好比‘换门’,心脏瓣膜成形术好比‘修门’,修门可比换门难多了。”谢爱民说,近年来,学科不断提高心脏外科微创水平,开展的心脏瓣膜成形术已走向“微创常态化”,在省内处于领先水平。
风正扬帆正当时,勇攀高峰谱新篇。今年是该学科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年,学科搬至红谷滩新院区,环境、设备都焕然一新,床位更多,发展空间更大,服务百姓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下一步,我们将在亚专科发展上走出自己的特色,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疑难重症患者的手术成功率。”谢爱民表示。
(2020年5月26日《江西日报》 10版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