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江西日报》:“心”字当头——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发展纪实 |
| 发布日期:2020-11-13 15:16 信息来源:江西日报 作者:吴舒琴 访问次数:
|
|
在江西率先开展“冠心病PTCA+支架术”“急性心肌梗塞急诊介入治疗”、完成全球首例无造影剂的冠心病慢性闭塞病变手术……在我省,有这样一支医疗团队,他们在心血管介入领域,特别是高危复杂病变的介入治疗及复杂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处于国内乃至国际领先水平,成功救治了一大批心脏病患者的生命——他们就是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
作为中国心脏介入领域的先驱,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发展迅猛,年心脏介入手术量近2万台,连续15年稳居全省首位。
“心”高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洪浪表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患病人群与疾病谱也发生了改变。早年以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为主,近年来,冠心病成为临床常见疾病。
近年来,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诊疗手段不断求新求变。在心血管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该学科团队善于“填空”,不断探索让患者获益最大、损伤最小的方法——2009年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应用PDA封堵器封堵漏斗部室缺的临床研究”;2020年5月,率先在省内应用新一代三维标测系统 Ensite precision进行房颤患者的射频消融术,开启了电生理标测精准定位新篇章,大大提高了房颤消融的成功率……
在完成高危复杂病变手术时,为了最大限度减轻X射线、造影剂对患者的负面影响,该学科在治疗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于2017年3月完成了全球首例无造影剂的冠心病慢性闭塞病变手术,完美开通病变血管,取得很好的效果。此后,陆续完成了一系列无造影剂、零射线下的介入手术。
“心”跨越
据介绍,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诊疗于上世纪50年代起步,当时仅有9张床,1985年建科时增长为25张,经过30多年的发展,如今拥有9个病区,12间导管室,425张床;团队从仅有5人壮大到264人,其中医生93人。目前,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已成为省内规模最大的心血管内科,是省医学领先学科、省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中心。
学科的发展依靠人才,1985年,洪浪分配进入心血管内科。当时,由于受大环境影响,没有设备、没有介入器材,不少风湿性心脏患者得不到很好的救治。时任科主任的李华泰带领团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于1986年9月自行研制成功二尖瓣球囊导管和房间隔穿刺针。
有了介入器材,洪浪开始日夜不停地查找在医院住过院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联系方式,然后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上门找患者来医院做手术。功夫不负有心人,1987年6月,学科用自主研发的器材自主开展了全国首例风湿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二尖瓣球囊扩张术。手术非常成功,患者术后感觉良好。从此,该院的二尖瓣球囊扩张技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心脏一旦得病,短时间里可能致命。为了学习更多介入治疗的新技术,让我省患者摆脱“看病难”问题,1997年,洪浪前往北京朝阳医院进修,1998年,省人民医院引进了省内首台血管造影机(DSA),进一步拓宽了介入治疗的诊疗范围,使许多原来需要外科治疗的疾病改为介入微创治疗,江西介入技术的发展也由此进入了新阶段。
“心”难度
有一位65岁的男性患者,因常感心慌不适3年,曾在某大医院就诊,诊断为房颤,其有罕见的心脏畸形,术中穿刺房间隔失败,后辗转几家医院都不得解决。2018年6月,患者来到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心律失常团队利用心腔内超声——“如同打着手电筒进入到心脏里面,去进行房间隔穿刺”。术中穿刺取得成功,一举解决患者难题。
为了让介入技术得到更广泛的普及,该学科打破空间壁垒,开始参与多中心的线上手术直播,从2018年开始持续举办手术直播73场,线上观摩达65万余人次,直播病例一千余例,受到国内外心血管界的关注。
“目前,学科正朝着亚专业化、精细化方面更快更好地发展。”洪浪表示,学科“心”字当头,以一流的技术手段,让患者得到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