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健康报》:以高质量发展推动医疗服务提档升级 ——江西省人民医院改善医疗服务纪实 |
| 发布日期:2020-12-11 16:44 信息来源:宣传外事处 作者:乐熙文 访问次数:
|
|
2018年~2019年,江西省人民医院两度蝉联全国“群众满意的医疗机构”荣誉,这背后是一系列改善医疗服务的改革举措。近3年来,医院完成了心内科、骨科等10余个学科的整合;打造了健康管理中心、心血管病中心和老年病中心;推动亚专业向精深发展,用高水平的医疗服务让患者满意。2019年12月1日,医院启动无假日医院服务,全年除农历除夕、初一和初二3天外,其余双休日、节假日均按正常工作日提供医疗服务。医院领导班子连续两年荣获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年度优秀班子等称号。
人才建设
选贤用能 能上能下 待遇留人
人才是医院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医院把加强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重要地位来抓,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倾斜,完善科研奖励、人才培养制度。2017年来,医院共引进博士及高级职称人员35名,高层次学科技术带头人16名。
医院抓住干部这一决定性因素,围绕“忠诚干净担当”的标准,2017年来整合调整部门(科室)干部65人次,部分关键敏感岗位交流轮岗13人。采取以待遇换位置的措施,通过设置名誉科主任的方式,调整了11名发展明显滞后学科的主要负责人,一定限度实现了干部能上能下机制,构筑“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选人用人平台。
医院采取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等多项举措,在全院营造出重视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氛围,为人才搭建发展平台,在绩效和科技奖励分配上向临床人才倾斜。
3年来,医院引进的人才在肝胆外科、血管外科、甲状腺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新生儿科、产科与生殖健康科、检验科、泌尿外科等领域开展了上百项新技术、新项目、新疗法,让患者能够享受到更新、更权威的医疗服务。
学科建设
为改善服务提供坚强后盾
打造疑难病诊治中心。2019年以来,医院自筹资金4亿元,组建了神经系统、心脏系统、老年医学、呼吸与危重症医学、器官移植、风湿免疫、肾脏病学、血液系统、消化内科等9个疑难病诊治中心。这9个中心按照国家的标准进行建设,计划打造为特色优势突出、医疗技术水平高、教学科研实力强、学科带头人优秀、人才梯队合理的高水平临床诊疗中心、高水准临床科研创新平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实现医教研水平和服务能力的提档升级。
推行科主任领导下的诊疗小组负责制。全院学科实行诊疗小组工作制度,按亚专业设置,实行三级医师负责制,兼顾科室的病床数,全院37个临床学科设立了109个诊疗小组。诊疗小组组长经过层层选拔,负责诊疗小组的医疗业务与安全质量,落实各项关键指标和医疗核心制度。诊疗小组组长在获得更优厚的绩效激励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繁重的学科管理任务。
江西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起源于1954年的心脏病专业组,至1985年已发展为以介入手术治疗为主要特色的独立专科,床位只有9张~25张。1986年,李华泰主任医师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医院成为中国心脏介入技术的发源地之一。之后 32年,学科进行了多次拆分,成为4个心内科,至2017年床位数增长至190张。2018年~2019年,医院对多个心内科进行刚性整合,形成了4个亚专业、8个病区的大心血管内科,并吸收了江西省心研所、介入室和心电生理科。
2020年,医院成立心血管病中心,设立了5个冠脉病区、1个心律失常病区、1个结构性心脏病和起搏病区、1个CCU、1个高血压心衰病区和1个老年病区,融合了心脏大血管外科和血管外科。目前,医院已经增挂了江西省心血管病医院作为第三名称,心内科正在朝院中院的方向大步前进。
如今的心内科是全省医学领先专科、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全省心脏介入医疗质控中心、江西省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中心;中国胸痛中心、中国房颤中心、中国房颤中心示范基地;国家卫生健康委冠心病、先心病、心律失常介入培训基地,国家心源性卒中建设单位,国家心血管病专科护理及技术培训基地。
医联体建设
探索符合江西特色的新模式
医院近3年来在协作医院转型、持续对口帮扶、加强远程医疗、主导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和推动双向转诊等领域做了大量工作,结合实际探索出一条医联体建设新路,即相对紧密型医联体。相对紧密型医联体在现有行政区划、财政投入、人事管理和医保支付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创新性开展医联体工作。
目前,医院共签约松散型医联体成员单位89家,建设相对紧密型医联体10家,牵头成立省内专科医联体/联盟30个,加入国内专科医联体/联盟20个。永修县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相对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医院在当地老百姓心中的认知度明显提升。省级知名专家下沉医联体单位,手把手指导基层医生,对提高基层医生的临床服务能力起到良好的促进效果,有效弥补了基层诊疗水平的不足,降低了患者就医的难度和经济负担。
技术创新
服务覆盖面更多元
作为江西省远程医学会诊中心,医院建立起“乡镇-县-地市-省-国家-国际”6级远程会诊网络,已覆盖全省120家基层医疗机构。处在网络内,乡镇卫生院的患者可以得到国内外顶尖专家的“面对面”会诊。近3年来,医院完成疑难病例远程会诊超千例,远程心电监护6万余例,服务人次60余万,有效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让患者在家门口就可享受优质的健康医疗服务。
2018年至今,医院通过互联网现场转播手术达72场,线上观摩达65万余人次,一直保持着成功率达98%以上的先进水平,该成果也获得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今年8月5日,心血管疾病中心首次成功运用VR技术开展心脏介入手术的教学培训。心脏介入手术VR教学系统的开发项目,得到江西省科协重点活动项目的支持,依托江西省介入心脏病学会开展实施,在世界VR产业大会上展出。
加强能力建设
多举措为患者提供贴心服务
医院近年来不断调整布局,以新院区建设为依托,将中国胸痛中心、卒中中心、房颤中心,省级危重孕产妇中心、创伤急救中心等五大中心主体集中在新院区,使患者得到全面、及时、高效的一体化救治,丰富了“时间就是生命”的具体内涵。
2018年9月20日,医院率先通过自助服务终端实现支付宝刷脸就医,患者只须在自助机上手动输入身份证号就可建档、挂号或缴费,唤起刷脸页面,完成相应就医过程,整个过程不超过10秒钟,收银结算效率提升50%以上。截至2020年5月,医院已开通200余台自助终端设备,实现了刷脸就医服务的全覆盖。医院还是江西省首家实现大额现金自助缴存、江西省首家实现门诊发票自助打印的医院,打通了智慧结算的最后一公里。
人文关怀
公益服务帮助更多家庭
2019年3月,医院在省内首创“青年医师进社区”活动,招募了200余名青年医师志愿者对接南昌市7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每周深入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居民普及健康知识,提供义诊咨询等服务。
2018年10月,医务社工部成立以来,以爱心义剪、社会支持小组活动、个案帮扶等多种形式,陆续开展了咨询服务,协调家庭和医患关系,链接社会资源等,惠及患者2000余名。
截至2019年10月21日,医院对院内就诊的512个贫困大病家庭实施总计1314万元的救助。2020年3月,医院发起“携手相伴,恶性肿瘤患者救助计划”,计划帮助50名患者,直接补助金额50万。截至今年6月23日,已完成10名患者的资助,金额达10万元。今年7月10日,医院与江西省红十字基金会等共同发起江西省大病专项救助计划,旨在帮助患者及家属解决与疾病相关的社会、经济、家庭、心理及医患关系等问题,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做好疫情防控
防控和业务两手抓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医院始终将避免疫情扩散、保护好医护人员作为工作红线,成立领导小组,迅速出台多项疫情期间的临床、防疫工作制度,做好院感防控培训,规范院内防控流程。在正常诊疗方面,医院积极发挥多学科协同的作用和优势,对普通患者做到应收尽收,优先收治急危重症患者。心血管科、呼吸内科、骨科、产科等学科重症患者的治愈率同比提升,死亡率同比下降。在保障院内防控的同时,医院派出8批共50人次的医疗队参加援鄂、援乌兹别克斯坦的抗疫工作。
医院今年一季度的业务总量同比下降较大,但是在党建的引领下,医院灵活运用综合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方案,充分采用“业务量绩效+调节预发绩效”的考量办法,尽管业务受到影响,但职工们的绩效待遇没有受影响。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医院业务很快恢复。随着新院区今年5月全面投入使用,医院的业务进入增长期,下半年业务总量实现了快速增长。
(2020年12月9日 《健康报》4版改善医疗服务特别报道)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