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90后援助武汉护士陈钰浠:在防护服下练出真本领 |
|
| 发布日期:2020-04-01 10:08信息来源:未知作者:admin访问次数:
|
|
陈钰浠是江西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师,1月27日随江西省第一批援助湖北医疗队来到武汉市第五医院支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她1991年出生,已经从事临床呼吸科护理工作6年。是江西省人民医院奋战在武汉市第五医院里最年轻的战士。她凭借勇气和毅力战斗在重症病区,从调整自身呼吸开始,已迅速成为本领过硬的抗疫标兵。回顾过去的20天,她这样说:
2020年2月15日,一转眼,来武汉已经20天了,今天的武汉刮起了大风,飘起了大雪。作为第一批援助湖北医疗队,我们匆忙出发,收拾行李没有经验可借鉴,很多东西也制备得不齐全,一个紧急集合就飞到了武汉,安置好工作后,陆陆续续收到了很多很多的爱心捐赠。
初到武汉:来不及“摸清石头”便勇敢击水到中流
我在武汉市第五医院ICU支援,这里都是危重症患者,很多是插管、血滤的病人。除了一些疾病的护理,我们还包揽了很多后勤杂活儿,保洁搞卫生、外勤配送各种标本、病人所有的生活起居。
我们小组7人是第一批进去倒班的,也是第一批与五院交接病人的护士,当时13名危重病人只有五院3名护士忙前忙后。五院护士看到我们的到来,眼泛泪光,但她们没有时间流泪,怕会弄花护目镜,忙碌中不停感谢我们的帮忙。防控疫情不分专业,人员都是全院调配,其中,一个护士(内分泌科)的护目镜已经全部起雾,不得已,就摘了;一个护士(普外科)的外科口罩歪了,没有时间腾出手来系牢;另一个护士(ICU)的防护服被刮了一个口子,还是我们发现的,她们几乎忙疯了,没有时间顾及这些。初次见面,我们就被这种场面震惊了,内心是五味陈杂。比起早期不知情暴露在病毒中,这样的暴露更令人感到揪心。
随着我们的到来,她们的上班时间也从当初可怕的10小时,缓解到5小时左右。我们也在快速熟悉病房和病人情况。
超越极限:悟出“太空服”里的工作与生存法则
看到陆陆续续全国的医护人员援助湖北,我也从一开始的害怕与担心中调节好自己,既来之则安之,也很荣幸参加这次光荣的任务。在ICU的工作中也学习了血滤机技术知识,拓展了自己呼吸科单一的专科护理。穿着五层衣服,三层手套,戴着护目镜和面屏,打留置针和动静脉抽血,也越来越得心应手。
上班第一天,病人中有一位52岁的阿姨,她当时处镇静昏迷插管状态,第二天就已经有一点知觉和痛感了,随后几天,恢复意识,也会肢体表达。“耸耸肩”,我就知道是要给她盖上被子;“拍拍肚子”,就是饿了;“摸摸嘴”就是口干,要用棉签蘸点水。她的病情慢慢好转,插管转无创辅助通气,最后下机、面罩给氧,从ICU转到普通病房继续治疗,我见证了她的康复史。在周边床位大多离世的阴影下,我们医护人员终于看到了一缕希望。
工作多日,我也总结出了一点经验。防护服的闷热,会导致我们的连锁反应,严重时就会头晕呕吐,所以我们平时走路都很慢,十分小心翼翼,也怕刮破了防护服。一定要避免转圈、减少蹲起、头朝下等动作,这些会导致头晕加重,更甚者呕吐在口罩里面,十分危险。带队的护士长也经常告诫我们:“你再难受再想吐,一定不能吐出来,咽回去,那是在保护你们自己!坚持到半污染区再吐。”重症区里的病毒密度高于平常,我们时刻紧绷这根弦。闷热的防护服里面,隐藏我们层层湿透的衣服、模糊的视线,大口大口地张口呼吸,我们一直在坚持着。
渐入佳境:团结互助调整心态,一切困难都是暂时的
我后期负责的其中一个病人,是一个70多岁的爷爷,戴着无创呼吸机,没有胃管,管路加湿也开足了,间隔十分钟就口渴,要喝水,我每次给他喂完水,他自己也觉得很麻烦我们,总是会补说一句:谢谢你们,谢谢你们!虽然他戴个面罩,但是我听得见他发自内心的感谢。很多时候我们的感动其实都只在一瞬间。
有的队员在抗疫期间生日,在这样特殊的时期,我们也简单举行了小仪式,一碗方便面(长寿面),一片土司面包(生日蛋糕),条件虽然简陋,但是愉悦的氛围比任何一次生日都记忆深刻,一天的疲惫也在大家的欢声笑语中消除。
来到武汉的第二天,临时党支部成立后我第一时间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身边党员同志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了我,在我没有口罩的情况下,喻杰医生慷慨解囊赠予了我们每个人十个欧标医用口罩和两个护目镜,让我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决定要向优秀党员同志学习。省医队长李福太处长也很关心我们的防护院感措施,经常打电话慰问我们的上班情况。杨小刚主任虽然话不多,但是得知我体温37.2℃时,也跟我讲解各种影响因素,叫我放心、消除恐惧,我不紧张了,现在每天体温都很正常,战疫的心态很重要。
看着窗外大雪纷飞,我太想吃火锅了!对于食物我们要求的也不多,给什么吃什么。特殊时期能解决温饱就行。不知道是不是怕我们拉肚子,伙食里都没有辣椒。
希望疫情早日结束,大家都平平安安,一个都不能少,凯旋而归!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