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健民在拉萨
说到江西省人民医院的余健民,省内同行专家们都要在前面加上“著名的医学泰斗、德艺双馨的资深教授……”,余健民教授就是一个医生的榜样,受人敬重。已过古稀之年,他依然以饱满的姿态站在一线,并且“我的思想不允许我退休!”
励志学医 创造多项辉煌业绩
余健民出生于江西广丰县永丰镇的普通家庭。战争年代,他十分珍惜每一个学习的机会,鸡声灯影,寒暑无间,学读悟记,打下扎实的功底。从小到大,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55年,余健民考入江西医学院,1960年毕业于江西医学院医疗系本科,工作后,1985年考取日本东海大学医学部赴日留学。
1960年余健民毕业后分配到江西省人民医院工作,这一呆就是一辈子。他从一名医生成长为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国家重点大学研究生导师。他曾任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全国委员,江西省医学会呼吸分会主任委员,现任江西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资深委员,江西省医学会呼吸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全国评审专家,中华医学杂志等10余种医学杂志编委或特约审稿。1995年获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
他以创新为己任,穿行于领导、专家、学者等众多角色之间,已出版专著14本,发表国内外论文102篇,主持省部级课题7项。2001年在第四届全球华人医学大会上获华陀杯创研发明金奖,获江西省、市科技成果奖2项,获发明专利2项。2006年,受世界卫生组织(WHO)邀请,参加了“防控慢性呼吸道疾病全球联盟”启动成立大会,光荣成为该国际组织的启动成员之一。2012年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鉴于他对学科的长期贡献,特授于贡献奖。
精诚大爱 仁心妙手救死扶伤
余健民教授在全国领先开展并报道“纤维支气管镜检查”(1973年)、“支气管肺泡灌洗”(1974年)及带电脑的肺功能检查(1983年)。他潜心钻研,发明的“盐雾治疗仪”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20世纪60年代初,一位老工人突发心肌梗塞,并导致房室传导阻滞,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余健民带领他的团队,经过长达42天的抢救和医治,使生命垂危的老工人转危为安。这一迄今为止国内持续时间最长的42天心源性休克病例,被他抢救成功,填补了一项祖国医疗史的空白。1994年,玉山县一位13岁的男孩不慎落水,被人救起时呼吸停止、只有微弱心跳,在县医院治疗了两个多月,一直未醒过来,成了溺水后肺功能衰竭引起脑功能衰竭的“植物人”,地方医院无法医治,便直接与余健民取得联系。在他的努力下,20多天后,这个“死”去近100天的小男孩奇迹般地睁开了眼睛,并逐步恢复健康。
还有一次,一位领导在南昌开会,突发脑溢血,一直处于深度昏迷状态。气管、胃均切开,全身上下的静脉几乎处处是针孔,抢救难度极高。这位病历长达700多页的脑溢血患者深度昏迷45天,余健民教授以高度负责的使命感坚守病房,成功将病人救活。
抗击非典 宝刀不老再立头功
余健民还是智者与勇者的化身。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战斗中,他临危授命,被江西省卫生厅委任为江西省抗“非典”医疗专家组组长,65岁的余健民不惧风险,连续奔赴上饶、吉安、九江、宜春、鹰潭……足迹遍及全省各地,亲自准确判断了42个鉴别病人、作了12次全省性报告,受到了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同时,新华社江西分社记者专访了余健民教授,在卫生部发布“非典”的病原体是衣原体之后,面对新华社记者的提问,他表达了“非典”的病原体可能是病毒而非衣原体的见解,新华社总社当天就在内参中作了点名报道,而后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非典”的病原体确实是病毒,他客观务实的操守受到好评。
事业上的领袖,也是生活中的模范,他对党无虚言,不求名利,全心全意为病人,他将一辈子的精力奉献给了医学事业,为我省及我院的医药事业的振兴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71年,由他主要研制的我院“桉叶止咳糖浆(712糖浆)”,历经38年来,为我院创收几百万元,从未得过一分劳酬。他还热心资助了三位贫困大学生和一位希望工程学生。
永不止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余健民虽然从领导职务上退下了多年,但一直心系医院的发展,情寓百姓的健康。医疗、教学、科研等许许多多的工作都需要他老将挂帅、攻城夺隘。无论是卫生部医院管理年还是江西省创满意医院的活动中,他总在一线亲临指导,严把医疗质量关。他经常壮志未酬地对年轻医生说:“现在我已古稀之余了,如果按部就班,我则可以轻轻松松地颐养天年,但我不习惯,我觉得,能多治好一个病人,则是我晚年生活之幸事”。
在“余健民教授从医50周年庆典大会”上,他概括了五点人生感悟。第一,人生要有二种精神:一种是敬业精神;另一种是爱国精神。要做好一名医生,首先要爱国、爱院和敬业,他还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许多为国争光,为院争荣的感人往事;第二,人生的成功=智商+勤奋+机遇。成功的要素需注重勤奋、努力和机遇的有机结合;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一个医生的字典里,没有放弃,只有坚持和争取!医务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第三,人生必须要有信仰。信仰是规范人生言行的准则。要有务实的品行修养;从医要有“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德行;第四,如果读书也能算是一个嗜好的话,他唯一的嗜好就是读书。要有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成就人生。一个人如果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就必须勤奋努力,以知识擦亮人生底色;第五人生充满“危和机”,意味着危险不能怕,又意味着机会要抓住,要有无私奉献的情怀。